一、当前现状,喜忧参半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活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带来了课堂教学的革命,教师角色的转变。目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可说是喜忧参半。改革轰轰烈烈,问题也比较明显。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多方面原因,高耗低效的怪圈仍未能走出,不少学生学了六年,上了千余节语文课,仍是阅读不知大意,写作不通文理。原因何在呢?
1、重表象,轻实质
当前农村学校教改的重点仍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教法与学法上,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教研的形式基本以公开课、研究课为主,而这些公开课、研究课水份不少,许多只是简单地、生硬地套一些模式,展示电化教学的手段,学生“高水平”的表现。往往一节课下来,教者殚尽心机,学生闹闹哄哄,听者望洋兴叹。至于效用,微乎其微,因为这些精心准备的课是无法仿效的。
2、重课内,轻课外
由于教改的重点立足于课堂教学,教师的精力放在如何在课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上,领导的眼睛仍然盯在考试分数上,至于课外阅读、课外实践只是脑后之事。多数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即使有,也只是些屈指可数的陈、旧、零散书刊,无法适应学生阅读的需要。课外实践无明确要求,教师也不愿费力不讨好地找事做。学生的课外学习只是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而已。
3、重说轻写
阅读、说话、写作本是三位一体,强调了多年的读写结合,可读与写总难水乳交融。新课程的实施,重视了学生读与说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读与说的机会多了,可习作教学仍存在低年级空、中年级松、高年级乱哄哄的现象。
这样,怎么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呢?
二、拓展迁移,注重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是为了用,有效的运用才能促进学习的深入,学习效果的提高。阅读教学必须注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拓展和迁移训练,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怎样拓展迁移呢?
1、课前拓展,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程强调“大语文观”。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这本身是一大进步。新课程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只是体现在课内,更要在课前、课后得到体现。
教师在授课之前,应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备课,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文本的有关资料,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培养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鉴赏能力等。如在教学《白鹭》(第十二册)一文时,教者事前组织学生通过查报刊,找书籍,探网络等方法广收博览。学生不但收集到了白鹭的有关介绍与图片,了解了文学大师郭沫若的生平,还找出了郭老所写的散文《石榴》、诗歌《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等名作,甚至还将《屈原》剧本也找了出来。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同学们饱览了文学大师的风采,领略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课间不时听到同学们的吟诵声,“春潮涨了,春潮涨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课前拓展,开源扩流,课堂将更加丰富多彩,与文本的对话将更加深入,学生语文底蕴逐步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课内迁移,百花齐放春满园
正如数学课的及时训练一样,语文课也必须要有课内迁移训练,让学生把知识技能通过课内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运用,在运用中促进内化,获得新知,提高能力。除了读的训练外,课内迁移主要可从:①理解词语的训练。对于文本中的生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去解决,高年级尤其要重视让学生结合前后文理解词语,不必越俎代庖。②比较词句训练。对于教材中的重点词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换词练习,改换句式比较,改换描写手法比较等,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词句的精妙之处。③造句、写段训练。将文中的一个或数个词抽出,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实现由积累到运用的升华。④抓住教材中的契机,巧设支点,让学生填补空白,发散想象。如让学生将文中省略的部分补出来。在《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皮埃尔在亡妻的耳边轻轻地说:“亲爱的,原谅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出皮埃尔当时会说些什么。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是对课文人文性的挖掘。⑤模拟阅读教材中构段方式,对作者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加以深层的领悟与内化,进行写作训练。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对文中第八节用总分写法赞扬艄公勇敢和智慧的一段话,大家很感兴趣,在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教者出示了两句话:“人民教师是最值得信仰和赞颂的”,“农民是最值得信仰和赞颂的”。让学生仿照课文构段方式,选写一段话。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化抽象为具体,充分领悟了先总后分、夹叙夹议的写法,事半而功倍。另外,还可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编演课本剧等。
课内多种形式的拓展迁移训练,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及时反馈、消化所学知识,把消极语言转为积极语言, 将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春色满园。
3、课外延伸,绝知此事要躬行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阅读教学向课外拓展延伸已是必然趋势。语文实践活动必将把学校、家庭、社会的语文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向大自然、大社会汲取语文营养,如武侠小说中所写的那样,练出一身“自然神功”。
①将学生引入课外阅读的殿堂。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必须自由的阅读,要给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条件。多少史实说明,语文能力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而是个人在自由阅读中获得的。九岁神童金阳在回答为什么能写出《时光魔琴》一书时说:“主要是看了好多书,所以就能写出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应大力向学生推荐课外书刊,教给他们挤时间读书的方法,教会他们怎样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指导他们怎样召开“读书信息发布会”,进行读书交流,还可以班级出刊《读书》小报等。学生学会“胸藏万汇”的方法,课外阅读的兴趣上来了,语文教学的门径就广阔了,效率也就必然会提高。
②开展积极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要引导学生推开教室的墙,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诸如各种形式的主题会、笔会、故事会、演讲比赛,各种“实物”搜集,到野外观察写生,到工厂农村采访、考察、调查研究以及各种实验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如学习《小镇的早晨》后,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去观察家乡小镇早晨的情况;学习《孔子游春》后,组织学生进行春游;学习《白鹭》后,指导学生观察喜鹊、麻雀等;学习《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后,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环境污染或水污染的情况调查;组织“啄木鸟”小队到大街小巷去找错别字;组织小广告公司设计广告语……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语文用语文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
③向课外练笔迁移。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织部分,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过去的阅读教学重答问,轻积累,忽视运用,致使读写分离,无法实施整体目标。新课程强调通过领悟,借鉴文本的表达方法,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拓展运用中巩固阅读的成果。教科书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阅读课后,我们不但要组织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更要进行课外练笔。拓展练笔是对文本对话的延伸。我们不仿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扩、缩、续、改、仿等训练。扩写、缩写适用面较广,能够续写的课文也不少,以高年级课文为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扣住结尾扫路老人的话,续写《三十年后的见面》;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写出《林冲再遇洪教头》等。改写古诗,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介绍《莫高窟》、《烟台的海》,把《莫泊桑拜师》改编成课本剧等。仿写内容更多,仿片断、仿写儿童诗,仿《黄鹤楼送别》文包诗形式写《桃花谭送别》,仿《白鹭》手法写《喜鹊》等。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练笔的典范,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吸收文本的精华,让学生依托文本,在拓展练笔中巩固运用,达到质的飞跃,使读与写得到均衡发展。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拓展迁移,努力做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稳步落实新课程的各项标准,语文教学定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