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音乐论文 >> 资源正文
寓现代教育于情景交融中
        ★★★
【字体:
寓现代教育于情景交融中
作者:严于雷    资源来源: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3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21世纪正向我们疾步走来,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未来世纪挑战的过程中,教育作为一种产业,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及推动知识应用方面的基础作用,决定了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发展知识经济,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打破现有划分学科过细,学习知识过窄的做法,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提出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通才教育是当务之急。信息时代,教育需要技术,实现科教兴国的大目标,更需要向技术找出路,现代教育技术为远距离教育奠定了基础。
小学音乐教育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个人素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欣赏音乐的习惯,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表现能力、开扩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等。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使一个人产生寻求知识、研究事物的欲望,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含有“情感”因素的言行举动等教学技巧,经常性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组合优化的教学媒体,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效果为归宿,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益。如《快乐的一天》用生动、形象、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片段构成了小小的组曲,以音乐描绘了孩子们入学后一天的愉快生活。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有亲身经历的,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我给各音乐作品片段绘制了幻灯片,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入学后一天的生活情况,从而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萌发了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通过各种表现手段,表现强烈的抒情色彩。欣赏教学通过媒体的传播,充分发挥作品中的情感作用,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美以及抒情色彩化为学生强烈情绪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使他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启迪心智,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如管弦乐曲《童年》是选自作者为《海霞》所写的电影音乐整理改编而成的管弦乐《海霞组曲》,表现了海霞解放前苦难的童年生活的乐章,运用投影、录像、录音导入境界。先映示在南海边奔腾而来的浪涛,有一个木盆漂浮在大海上,幼小的海霞躺在里面,通过欣赏录音片段棗海霞主题音乐,使学生对万恶旧社会的悲愤控诉和对小海霞过着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生活的同情。投影和音响的运用,导引学生发自内心的启迪,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学生从音乐的比较发展中去认识中心思想,了解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万恶的旧社会的强烈不满,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面到立体,拓展了教学空间,改变了讲、听、问、答直线式的信息传递反馈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全息状态地了解课本知识,做到定时低耗,优质高效,这是现代教育的观念。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重视知识传播基础上的能力培养棗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保证在掌握精选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大胆创新、实验,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完成国民素质改塑工程!



摘自: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