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阐述,提出现代体育课堂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应采用创新教育,而推动当前体育教育改革。
关键词:现代体育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创新教育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十五大以后,江泽民同志又多次论述“创新”问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 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几经起落,步履蹒跚,历经了太长的封建社会,受太多重文轻武的思潮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初创阶段,由于未能结合自己的国情而照搬前苏联的体育理论,误把“体质”与“健康”混为一谈,造成了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单一模式,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滞甚至倒退,给体育教育带来空前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体育教育迅速发展,体育改革方兴未艾,但体育理论和实践还不尽如人意。最近一些监测结果表明:(1)我国青少年耐力素质和肺活量指标下降;(2)7-22岁所有年龄组男生的平均身高均低于日本男生,平均低于1.96厘米,其中7-14低2.28厘米,(3)13-18岁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大,运动时间不断减少,运动严重不足,一些常见疾病如近视眼、沙眼和肥胖症,不但发病率一居高不下,且仍在上升,甚至出现身体畸形、成人病儿童化等现象;(4)中学生中大多数体育知识贫乏,75%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特长,90%的学生没有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改革体育课堂完成素质教育已是时代赋予我们体育教学的重任。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让创新精神走进体育课堂呢?笔者认为有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具有双边性。
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则是体育课堂的主体。体育教师不但要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更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师资培养和培训,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融会贯通;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体育课堂,改革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鼓励创新。
现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大都任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引导学生克服与消除各种心理弱点及障碍,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自觉主动的发展体育能力及个性,达到创新目的。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些学生胆子小,做事怕风险,遇事爱靠后溜边,还有些学生体育水平与其他学生有所差异,这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怕难为情,容易紧张,甚至不敢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方法及教学手段。如教学中经常向他们提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锻炼其勇气,练习时,尽量把他们排在靠前一些,且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促使他们先做、敢做,锻炼胆量,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其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普遍喜爱体育活动,更喜欢体育比赛。在体育课上学生一听说要比赛,马上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奋无比。在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好多种形式和类型 的竞赛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比赛方式,做好赛前动员鼓动工作,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让学生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吃得好穿得好,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意志品质薄弱。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要常举些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先进人物模范事例等增强其对祖国的荣誉感;组织小组比赛,在组员的鼓励和影响下,增强集体荣誉感。端正其学习动机,使其认识到除了语文、数学等学科外,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开展勤苦锻炼,利用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增加练习的数量和强度等因素,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民主与合作的关系,很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集体意识。课上常开展一些如接力比赛、小组篮球比赛等需要集体协作的活动内容,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相互支持鼓励,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了集体观念。
5.培养争求荣誉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想做得好,做得完美、漂亮,学生更是如此,争强好胜心理强。在体育课中要适当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创新进取,如:听音乐模仿动物操,学生自由练习,自由发挥,教师及时发现并表扬模仿好的学生,鼓励差生积极思考,学生在争得荣誉后,练习更认真,思考更积极。
6.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最喜欢新颖的东西,新鲜事物,新异的活动。体育教学也是一样,教材内容要常新,使每节课有新的东西出现,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课的组织教法力求有新意,有变化;器材的摆放及颜色要多变;练习及游戏的形式要多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参与运动及创新意识。
三、创新教学的多样性
1.教材的多元化
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日本,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两大类,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德、美等教育较先进国家也都大幅度的安排选项教材,不强求教材的一致性和比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提出了“三级课程、三极管理”,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就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相当大的创造空间。
2.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模式有的取向于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等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社会需求,教学方法及手段也应追求多样化。在教学中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教学、游戏教学、音乐舞蹈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渗透环境教育及涉及其他各学科内容,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化理论教学,组织学生看有关录相、电影、体育比赛,学习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都有好处。
4.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课程设置由单一普通教学向多样化发展。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学生个体需要及学校教学条件而设定,内容涉及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突出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锻炼。
四、创新教学的主体性
传统体育技能教学主要教学手段有教师的语言运用、讲解示范、程序、教学、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法和分解教法,安排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这种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发展。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以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供宽松、温暖、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供之以池,授之以渔”,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限于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很多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提出: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今天,学校体育不但要培养终身学习者,更要培养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和积极性就会被削弱甚至被夭折。”
我们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让创新精神走进体育课堂,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探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时代呼唤创新课堂 教育发展研究 2000
〔3〕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北京教育 2000
〔4〕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天中学刊 1999
〔5〕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江西教育科研 2000
〔6〕自主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广东教学研究 2003
〔7〕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广东教学研究 2003
〔8〕树立体育教学发展观,科学实施体育新课程 广东教学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