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 >> 资源正文
哀江南
        ★★★
【字体:
哀江南
作者:不详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4
自读设计

  《桃花扇》是一部“哭声泪痕之书”(梁启超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先声》)是传奇主题。四十出《人道》、增续四十出《余韵》是全剧的结局。“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苏昆生挟泪蘸血的声声悲歌,气薄云天,情撼山河,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也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对曲词悲怆情感的理解,应建立于了解《桃花扇》主要剧情的基础之上。下面的设计,环绕“理解·鉴赏·背诵”三个环节展开。

  一、了解[哀江南]套曲主要内容艺术形式

  1.《桃花扇》剧情。(略)

  2.《入道》《余韵》主要内容及在全剧中的地位。

  侯方域、李香君劫后重逢喜出望外,却被道土张瑶星厉声喝断:“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侯、李“冷汗淋漓,如梦初醒”(《入道》),心灰意冷皈依道教。《入道》是全剧人物命运的结局。

  三年后,老礼赞、柳敬亭、苏昆生不期而遇,长歌当哭,述说兴亡。老礼赞以神弦歌[问苍天]揭露了清浊颠倒的黑暗现实,柳敬亭以南曲[秣陵秋]痛说了南明覆灭的血泪惨史,苏昆生以北曲[哀江南]抒发了痛入骨髓的亡国之悲。恰逢皂隶徐青君(明开国功臣徐达后人)至此“访拿山林隐逸”,三人“登崖涉涧”“逃走无踪”(《余韵》)。《余韵》是全剧悲怆情感的结局。

  3.[哀江南]套曲的结构特点和情感基调。

   [哀江南]由7支曲子组成,借李香君琴师苏昆生重游南京见闻,话景物之异,抒亡国之悲。首曲[新7》令]总起,写城郊战痕犹在村郭萧条;[驻马听]写孝陵历经战火残破不堪;[沉醉东风)写皇宫柱倒墙塌一路蒿草;[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写秦淮河长桥旧院燕去楼空萧条冷落;尾曲[离亭宴带歇指煞]总收,以饱蘸血泪之笔墨,抒发江山易主之恸。

  全篇沉郁悲怆,缠绵悱恻,一唱三叹,曲尽恿长。三百年来,以其多重审美意蕴,拨动了无数爱国者心弦。

  4.[哀江南]套曲的形式特点和美读注意事项。

  形式特点:①押韵:押“萧豪”韵,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通押。或一句一韵,如[沽美酒]一曲;或隔句用韵,如“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②对仗:多用合璧对,如“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其中,两韵对值得注意,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亦用鼎足对,如“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还有扇面对,如“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③平仄:S哀江南]为北曲,恪守曲律。如“当年粉黛(平平仄仄),何处笙箫(平仄平平)”,节奏点平仄相对,读之有一种音韵美。④句式:亦恪守曲律。如[驻马听],8句,字数句法为“47,47,773,7”,不用衬字,不插宾白。

  美读关键:①情感:凄凉悲怆是[哀江南]套曲的情感基调,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②意韵:[哀江南]套曲中的许多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曲词内蕴。如“牧儿打碎龙碑帽”,象征三百年王业基础完全坍塌,令曾向大明王朝顶礼膜拜的明末遗民痛不欲生。③节奏:可按语法关系朗读。如·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④末句:一曲终了,尾字重读,适当延音。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腰”适当延长半拍。

  教师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读,创造出良好诵读气氛,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尽情去读,朗读中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徐疾、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凄凉之景、亡国之恨、兴亡之感,为鉴赏和背诵打好基础。

  二、鉴赏《哀江南》套曲抒情艺术

  尾曲直抒胸臆,其余六曲借景抒情。可考虑用以下方法引导鉴赏:

  1.评点

   [新水令]一曲用哪些词句点染出悲凉的时代氛围?

   “猛抬头秣陵重到”,三年之后,当战争烟尘散尽,樵夫苏昆生重新走近夕阳下的秣陵旧城之际,一种今非昔比恍如隔世之感猛然袭上心头。“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那废弃的军垒,残留的空壕,还弥散着清初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血腥气味。“村郭萧条”,百姓流离,苏昆生面对疮痍满目的景象,灵魂颤动唏嘘不已。这支曲子色彩凄迷音节哀响,表现出战后金陵的残破景象和人物的悲怆情感,总领《哀江南》套曲悲凉情调。

  2.改写

  ①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注意表现人物的悲戚情感。示例:

  见到碎落一地的皇陵碑额,苏昆生落下两行清泪。大明三百年江山就这样崩塌了吗?崩塌了!洒遍享殿的鸽翎蝠粪,谝布庭阶的枯枝败叶,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弘光群丑”当政那天起,剩水残山就禁不住狂风骤雨的侵蚀。三年过去,真是痛定思痛啊!苏昆生目光投向远处:一群群山羊沿坡乱跑,护陵的楸树多半烧焦。不用说,守陵的太监早巳不见踪影。一种积淀已久的亡国之悲猛然袭上心头,再也无法抑制。“咚,咚,咚”,苏昆生匍匐青砖之上,连磕三个响头。“太祖皇帝的不肖子孙哪!”苏昆生失声恸哭,山谷中响起悲怆的回声……

  ②试依据[沉醉东风]一曲,就明故宫残破景象作一副对联,尽量用上曲中意象,要求短语相对,平仄可不考虑。示例:

  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

  燕雀舞丹墀饿莩塞宫门叹数千年兴亡兴于何事亡于何人

  ③以“苏昆生游秦淮”为线索,将[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用上曲中意象,写出凄恻景象。如步原韵,用韵不宜过密。示例:

  落叶飘零,秋风怒号/吹破黄斑斑的窗纸,卷尽酒旗,卷走了笙箫/没有王孙公子的流连,少了当路粉黛的招摇/秦淮河上,灯船酒旗何去?惟留白鸟飘飘

  颓巢枯井,深秋落照/斜照冷清清的青溪,压弯柳树,压断了板桥/没有高车驷马的停驻/少了彻夜笙歌的喧闹/长板桥边,人面桃花何处?只剩绿水滔滔

  惨恻故事,旧院知道/诗扇赠歌伎,歌伎喋血染桃花妖娆/看花条柳梢折断,柔情干种化轻烟缠绕/那一对人儿,万念俱灰去“修道”

  权奸误国,樵夫心晓/隔世游秦准,秦淮冷落令目断魂销/对秋水长天叹息,纵横老泪化悲歌长啸/那一套曲儿:“桃花扇底送南朝”

  3.评论

  评尾曲[离亭宴带歇指煞]抒发的千古悲情。(示例)

  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江山易主,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历史趋势。苏昆生的末世哀歌,包含着对旧时江山必然性破败的无可奈何。而这种必然性破败,又必然引发观众对历史悲剧的哲理思考。《哀江南》的美学意蕴,已经超越一般的遗民之思,激发读者从苏昆生一曲曲悲怆的呼喊中,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是因 为“余韵”之韵,蕴涵着一种可以为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认同的历史情绪:千古兴亡之悲。(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历史的反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孔尚任《集治城道院试太乙泉》),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

  三、在了解剧情鉴赏曲词基础上背诵《哀江南》

  背诵要点是把握曲词意象,可在美读和赏析基础;上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四、讨论

  电影《桃花扇》(梅阡、孙敬改编)中,编者据侯方域;顺治八年(1651)曾应科举中乡试副榜这一事实,将《桃花扇》结局处理成侯方域身着清代官服到庵中会李香;君,被怒斥含羞而去。据此,谈谈孔尚任对《桃花扇》结局的安排是否合理。

  改编者根据创作意图对《桃花扇》结局作不同的处理,无可厚非。但不能据此否定原作结局的合理性。孔尚任让失节的侯方域不失节,让未出家的李香君出了家,这一结局的设计是服从于表现“兴亡之感”这一需要的。对反对权奸的复社文人侯方域,作者只能在肯定的前提下,适当表现其妥协软弱的一面。因此,侯方域‘入道”虽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却符合剧中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收到了很好的悲剧艺术效果。在讨论这一司题的时候,不宜将文学典型和真人真事等同起来。司时也应当看到,侯方域降清,是在剧本结局规定的时司(“乙酉”,1644)和情境(南明倾覆)之后,不能简单断言《桃花扇》结局违反了历史真实。(观点仅供参考)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