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如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东方之珠》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同学们,你们想再次欣赏这颗东方之珠的美丽风姿吗?”同学们兴趣盎然。接着,我播放《东方之珠》的优美旋律,屏幕显示有关香港的一些图片,除课文中介绍的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三处的景观以外,我还搜集了香港其它的图片,比如一些标志性建筑等。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此时,每个学生脸上都洋益着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伴着《东方之珠》的优美旋律,抒发心中的感受:香港,我想对我说……学生此时的情感释放当然是发自心灵的最深处。
这样的设计通过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风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二、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完成。
例如,结束《庐山的云雾》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查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赞美庐山的诗文进行阅读,更深层次地感悟庐山的鲢力。课外的延伸很重要,试想如果只抓住课内一小块,而放弃课外一大片,这无疑是沙上建塔,既不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为,我认为课上所学的东西就像一个转盘的圆心,它可以由“点”带“面”引发很多东西,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头脑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