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就是把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而小学生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的观察、思考、收获及学习过程中的见闻、感受往往是学生和人交流时的主要话题,也应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重要素材。“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学生可以写有关自然实验的报告,可以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可以写一个动作的训练情景,可以写一段音乐、一幅画面的感受、理解及再创造的内容。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生作文的重要素材,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据调查显示,无论城市和农村,70%以上的学生都是为老师而作文的,为分数而作文,为家长而作文,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为了想把自己的心理话告诉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显然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说、能够说、想说、会说的话,我们的老师没有搭建对话的平台,过多的灌输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的技巧,用成人大众的思维模式限制学生个性话的表达,学生只好奉命作文。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真切的把握学习中的情感变化,立足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沟通学科间的联系,着眼与学科教学与作文能力训练的共同点,把作文和学科学习相联系起来,不仅拓宽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景,而且教会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作文和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为学习而写作——介绍美国的一种写作实验方案》一文中介绍: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教师正在探讨一个新的课题——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他们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写作应该成为跨课程的学习工具。写作是“书面上的选择”。(作者使用“选择”一词。意在排除像抄书这样的书写活动)包括记录要点、列出纲目、记下观察情况、表达感受,它们和写散文、写故事等的写作行为是一样的。每一个写作者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写作练习实际上是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语文教师和各科教师相互配合,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成功地运用写作这一手段去促进学习。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基础,伴随着学科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学科教学既为作文提供了写作源泉,同时又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备。显然,在自然课中观察动物,观察大自然,观察科学实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并学会用语言总结自己的观察、探索的内容;在美术课上学生写生、临摹、制作各种小物品,设计喜欢的东西,既学会认识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绘物体形态、色彩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而绘画作文,更是以开发右脑为突破口,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让学生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来表达思维;音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语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音乐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灵敏的耳朵,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在体育课上学会观察描绘把握动作,掌握动作的要领,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作文,认识到作文和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作文的内容和学习生活密不可分,把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景,学习的过程写成文章,既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很平常的事,一点都不高深莫测,你在学习在生活在思考,把它诉诸文字就是作文。同时,学生在作文中复习学习内容,回味学习中感受,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习。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强调作文训练与各学科教学的联系。他们认为: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作文形式。学生利用美术课上学到的美术知识(如生活写实画和风景画的特点,色彩、光线、透视和画面结构的知识)来分析图画,巩固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用恰当的术语来表现图画的艺术构思和思想含义。学生利用音乐课上所学到的音响、节奏和旋律的知识来分析乐曲,使学生既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他们还要求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如自然常识课教完《松鼠》,让学生写写《松鼠在水中能生活吗》,借此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关系,懂得生活环境和食物对动物外形特点的制约性,也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材料、分析比较、论证和做结论的写作能力。他们认为:作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应该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广西教育出版社50-51)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人所固有的高级心理交往形式有可能存在,只是由于人可以通过思维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作文的过程是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寻求表达的过程,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就必须培养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随着探究性学习的兴起,更多的学科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从生活、教材的学习中选题,如何开展探究,如何总结学习心得,如何写观察笔记、实验报告。不少教师开始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开展课外调查,设计社会活动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及活动方案、科技小论文,作文成为学习工具的同时,也成了学科教师共同关注的对象。但是,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却仅是写一个人、写一个场面、写一件事,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实用性不强。实际上,作文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伴随我们的进步和成长,它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理应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对象。显然,让所有的学科教师都关注作文,形成作文教学的合力,既适应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是作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作文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架设作文与学科间的桥梁,通过整合,浓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作文和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
那么作文与学科教学应该怎样沟通融合呢?我们的做法是:
1、沟通学科教师间的认识,树立课程整合观念和大作文教学的思想。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写作过程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的处理过程。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的以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作文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教材上训练及考试时的要求;作文指导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作文指导的途径、方式应灵活多样,作文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不受拘束的。我们学习的课本都是一篇篇的文章构成,当我们用心去体验作品中的境界,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把握教学的奥秘,体会语言的玄妙,深入旋律的世界,参与体育运动,解读形与色的世界,实际就是在充实生活,在体验生活,实际上也是完成文章信息的积累。学科教师的教学以及相关的行为都充实了学生的写作信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念。
新课程以人为本,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教材在对话和交流中,双向互动,互相依存。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对话者、组织者,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者、促进者。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在课堂上进行和文本、世界、同伴的交流,实际上创设了具体的作文情景,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观察、记忆、思考、表达、交流、合作、提炼、总结,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作文能力。语文教师和学科教师都共同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高学生素质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学生学好作文,不仅掌握日常的交际本领,而且可以更好的理解各科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它们的要点,领会它们用词选句的含义,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巩固、加深、改造和系统化。这要求学科教师树立课程整合的观念,明确共同目标,统一行动纲领,遵守行动准则,共同审视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确保形成教学合力。
2、确定作文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
作文训练有它自身的规律,学科教学也有它自身的体系,不同的学段,作文训练的内容、方法都有差别,学科教学的方式、要求、内容也不同。不是所有的学科教学内容都适合作文训练点,都适合成为学生的作文内容,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是确定作文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要从自然、美术、体育、音乐等教材中筛选出适合作文训练的内容。
3、初步形成作文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流程:
首先,语文教师与学科教师共同备课,明确共同的目标。例如:三年级的自然课“大气的压力”,我们把它确定为整合课程,作为自然课,是一堂实验课,怎样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现象,并把这个过程写下来?自然老师应明确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达、思维能力的水平,作为自然课应达到的目标及作为作文课应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要及时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说实验的过程,议一议实验的现象、结果,尤其是强调做实验的动作。这样,自然老师和语文老师形成共识。
第二、学科教学创设情景。包括:问题的情景、游戏的情景、合作的情景、表演的情景、练习的情景、动手操作的情景、交流的情景等。在自然课动手做实验,在音乐课上表演,在体育课上玩抓尾巴,进行分组对抗比赛,在美术课上写生、设计未来的汽车,制作书签、头饰等,创设了丰富的学习场景和细节。在这过程中,学生玩玩、做做、说说、画画、笑笑,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沉浸在学习的情景中,有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要写作文,刚才的情景还让人兴奋,作文课趁热打铁,学生写起来就能找到行云流水的感觉。
第三、强化口头表达,要求学生用完整、顺畅、清晰的语言说出学习新知识、技能的过程、感受。学习了一个新动作,要求学生说说分解的动作,同学们练习动作的情景,画了一幅画,说说画画的过程,解决了一个难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听了一段音乐,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课堂上,每个同学是怎样表现的,老师是怎么和同学交流的,每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等,这样的表达交流,不仅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为下一步的习作大好基础。
第四、回忆课堂教学情景,指导学生作文。学完“大气的压力”课后,语文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再现课堂情景,先是自然老师做实验:(1)把玻璃杯装满水。(2)将纸板盖住杯口。(3)用手按住纸板。(4)把杯子侧转,松开手。(5)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出示动作的词语:装满、盖住、按住、侧转、倒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有顺序的说一说老师的实验过程,然后议一议实验的现象、结论,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作文。
4、明确整合后的作文形式:
作文与学科整合后学生作文的形式有:(1)情景作文,以上课的情景为素材,可以命题:为一堂有趣的课、难忘的镜头、有趣的游戏、我在…课上、我还想上……课、难忘分钟等;(2)观察日记,以课堂上出现的物品、人物、音乐、实验、事件等为对象,抓住特点,有条理的观察,写成文章。(3)心得式作文,以自己的思考、收获、体验为内容,可以命题为:我学会了……、我掌握了……、我完成了……、原来如此、摩擦起电的奥秘等;(4)活动记录。记载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情景,记载各种学习活动的场面。(5)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6)想象作文;(7)课堂延伸作文。以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为依托,搜寻相关资料,作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写出探究报告或者读书笔记。
4、整合课例介绍:
作文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课例简介:第一节课:音乐老师教学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通过欣赏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感受乐曲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使学生有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愿望。引导学生大胆描述对音乐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表演。课堂上,音乐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情景,一开始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然后让学生听音乐,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分析乐曲的特点,出示狮王主题曲,学生反复吟唱,并模仿狮王走路的样子和吼叫声,边听音乐边打拍子,学生用肢体语言体会主题曲,然后学生说说狮子的样子,狮子出场的情景,学生戴头饰表演。接下来作文指导课,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音乐课的教学情景,提出习作要求:有内容,有感受。音乐作文课并不新鲜,以往的做法是由语文老师选定一首乐曲放给学生听,然后学生自由想象成文,教师对音乐的把握以及学生的理解、表达难以协调统一,结果音乐内涵没有领悟好,作文又表达不清。本节课由音乐老师和语文老师共同设计,立足于两者的共同点。音乐需要领悟,需要用语言去表达心中的感受,语言成为学生与教师、音乐作品的桥梁,这正是训练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第一节课由音乐老师带领学生欣赏音乐,再现音乐中的情景,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领悟、感受,用自己的行为表现音乐的内涵。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表达自己心中之景,既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又训练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同时为学生的习作打好的基础。
学科整合既强调对学科特征的继承,使整合的学科不丧失其自身特性,又强调了学科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在共同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音乐和作文在整合中互相调节适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学科教学中也在培养着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学科和作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教学既为作文提供了写作源泉,同时又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备。这节课既上出了音乐味,又为作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音乐欣赏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下节习作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为有了上节课的铺垫,学生充分地用语言、身体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课堂上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写作信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比较容易写的内容来写,所以学生在十五分钟内,写出不少好文章。课后,我们作了一个问卷,发现:90%的同学喜欢这种音乐作文课形式,60%同学认为这次作文比平时老师布置的作文好写,48%的同学认为今天的作文写得好,88%的同学觉得在今天的音乐课上比平时收获大。这一结果显示,通过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学科的学习。从刚才课堂上学生踊跃的发言、充满童趣的表演、展示的习作、学生的自评互评、充满自信的神态,都可以体会到课堂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