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我这样想
正视消极因素 推进课程改革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唐国均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是举手之劳,如果对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各种因素不加以正视,那么课改无疑会走许多弯路,最终导致课程改革的变异乃至失败。
本文主要探讨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将会遇到的种种消极因素,并试图针对各种情形提出一些对策。
一、 清醒认识当前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当前课程改革的进展状况进行必要的考察。只要我们来带着冷静的态度,带着理性分析的眼光去考察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试点),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基本印象:
改革理论与实际脱节。自从国务院颁发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之后,理论界非常热闹,产生了一大批著作。一些单位积极试点,也产生了许多经验,多年来因为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而产生焦虑的同志有了无限的希望,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前景,当我们在读那些论著或经验的时候,无不为之热血沸腾。但是,当我们进入实验区的考察之后,忧虑也由此而生,我们在实验区只能看到的几堂体现新观念的示范课,几乎还没有哪一个学校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只是为了体现某些改革的理念而设计了一些课,一些特色的活动。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课、这些活动是否是对课改的正确阐释,因为课改的倡导者们一开始就为课改定调,课程改革只有做和不做,只有过程,没有正确与否。同时我们看到在一所学校也只有一两个年级在试点,而其他的年级还在走过去的老路。为什么既然是最好的却不能全面推开?为什么专家教授那么热心而家长不接受?为什么领导的热情总是大于实践者的热情?为什么一些良好的改革措施却得不到人们的赏识?原因很明白,现在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是两张皮,理论脱离了实际。
实验试点与重点学校远离。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惜牺牲一些局部利益,下大决心办了一批重点学校,这些学校理应是各项教育改革领头羊,由他们先行实验再发挥他们的示范性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课程改革理应在重点学校开花,在基础教育全面结果,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课程改革试验学校大都是普通学校,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中小学,或者是原来在办学上有一些特色的学校,并以原来的特色作为课改的成果。作为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各项办学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学校为什么却在这样一件充满生命力的改革面前退缩?他们是不会、不愿,还是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原因?
对内与对外不一。教育本是一片净土,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能令人满意。只要我们深入到正在进行课程改的地区或者学校,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实事与汇报之间有着明显的距离。做秀超过做事,给人看的是改革课,参观过后用老办法补,汇报文章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原因在于有人只喜欢听好话,听符合自己意图的话。在某实验区,作者是以朋友的身份前往参观的,试验学校的领导不是津津乐道他们的改革,而是大吐苦水:没有经费,没有师资,只能写一份“体现新观念的论文”,写一份与上级意图相一致的汇报,不管其真实性如何,就拿去推广,其实不少是闭门造车。要问当前课程改革试验的成果是什么,状况到底如何,实验区的老师心理自然很明白。
列举上述情形,决不是为了否定课程改革。只是迷惑不解,只是焦虑,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就不能办好呢?为什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不能形成浩荡之势呢?,这里就应该考虑第二个问题。
二、 施课程改革必须重视的消极因素
即将全面实施的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革命的成功要求我们正视并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每一处障碍。当前关于课改的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落后。我们只要到目前的课堂去考察一下,观念依然是陈旧,人们几乎沿用着上百年之前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对课程的看法,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的要求,一直没有能够跳出传统的藩篱,有时甚至比前人要落后得多。中国百年之中有蔡元培,有陶行之,有陈鹤琴,那种不拘一格、强化创造、注重情感的教育思想,把我们这些今人抛得远远的。“不讲不放心”、“高难度大容量”、“要让学生达到既定的目标”、“记忆重于一切”、“回答问题与教师的一致才满意”等等,导致了讲不完的知识和题目,减不轻的负担和压力,训练的反复与反复的训练,而不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在知识上大胆质疑,在动手上跃跃欲试,一个个成了书呆子。
师资不齐。实施课程改革,当然离不开教师队伍。没有一支称职的教师队伍,决不能进行所谓的课程改革。而我们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队伍的差异太大,主要表现为观念差异、能力差异、水平差异。对课程改革,有的热心,有的冷漠,有的接受,有的拒绝,有的跃跃欲试,有的茫然失措,凭借这样一支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来进行课程改革,肯定会被打折扣的。
硬件落后。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中包括硬件的发展。当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的精神必然随着发生根本的变化。教育改革也是如此。为什么西方的基础教育较我们发达?(当然我们有许多人至今还抱着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好的观点,这里不专门论述反驳)我们要实施课程改,仅仅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套教材是远远不行的。因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育的课堂空间要扩大,吸收知识的渠道要增多,培养能力的手段要多样,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的途径要拓展。这就需要有现代教育手段,现代通讯手段,而我们有的学校现在的目标还是消除危房,这对课程改革的推进严重不利。
水平不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学校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姑且不谈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差异,沿海内地的差异,就算在一个区域内,学校发展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而我们所要进行的课程改革无论是目标还是做法,本不应是有差异的。尽管有人说课程改革将所有的人又重新拉倒一条起跑线上,纯粹是书生之说!就算是已经站到一条起跑线上,那么先天的营养不足也会使得他们在起步后拉开差距。
评价不配。教育不仅仅是上级意图的体现,而且应该有百姓的认可。事实上现在的教育改革,许多家长并不买账,甚至反对,他们有一句挂在口头上的话就是“能保证我们上重点学校”、“上重点中学”?有许多所谓的高论:只要进行课改、只要进行素质教育,就不会影响升学率。这话理论上是成立的,事实上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改革与正在实行的考试并不同步,我们的政府评价,专家评价与社会尤其是老百姓的评价不一致,专家教授们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改革理念,而考试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变化很小,所谓的考试改革仅仅是小打小闹,传统教学方法最能应对考试,而改革却往往与之不适应。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近几年的考试各种考试,主办者试图有所突破,其实很少,加上我们的老师也不适应改革的要求,用陈旧的观点来衡量学生。以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为例,说假话、说空话的作文是最“中规”的,教师反复强调学生的作文要“与时代合拍”,要“立意高远”,说到底是假话值钱,无病呻吟有效。这样的考试评判,无疑是课程改革的最大的拦路虎。
再以中考为例。义务教育7-9年级这一段的课程改革的课程安排中有社会和科学这两门,而相当多的试点学校几乎没有采用,原因就在于中考中仍然考物理、化学,如果采取“科学”“社会”肯定会影响传统的物理化学的教学,原因很明白。在高中,别说是大的课程改革,就连国家规定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也名存实亡,即使那些所谓的全国有名的“研究行学习”搞得好的学校,其实际情形人人明白,在这样一个以弄虚作假来欺世盗名,一个浮躁为政绩的社会里,人们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升学率。这一关键的评价可能是实事课程改的致命杀手。而且要在近几年内改变这样的状况,可能是很难的,原因也很明白,中国太大,教育太穷,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不可能在短期内缓解,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谁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悠然自在地进行改革?
由此可见,实施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对策。那么改革的出路在哪里呢?
三、 积极探求课程改革的出路
加强学习,促进观念的改变。改革的最大困难是观念的改革,思想有了变化,行动自然会有变化。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着,教育行政管理者都要更新观念。要建立新型的学生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要有正确的评价观,要正确地认识教师的功能和价值,我们必须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才能与改革步伐合拍。比如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一直要求教师强化补差,把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所谓“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听起来是动人的,其实是不讲理的。因为我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是有差异的,各人的智能和智慧也是有差异的,人的各种才能的发挥和开掘也是因时间或者地点的改变而有差异的。我们现在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结果扼杀了个性,埋没了人才。为什么我们都要学生考同样的分数,考同样的科目?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很少把会唱歌的,会跳舞的当作人才,当作一个好学生,甚至劝阻一些学生不能“不务正业”?我们有多少老师能够真正地意识到学生与我是平等的呢?有多少教师能够考到学生的自由发展,而不仅仅把自己的这一门学科学好呢?还有谁意识到我们在以辛勤的园丁自居,在修剪每一个枝桠的时候,却在扼杀学生的个性呢?有谁真正敢说“教学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有谁真正能做到上一堂学生产生质疑的欲望却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课呢?因为这一切都与传统的要求是相反的。在这些观念当中,还有一个胆气的问题,谁先吃着一个成改革螃蟹呢?我们认为要真正推行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解决思想问题,观念问题,没有观念的彻底解放,没有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起来的人,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和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学习。
积极培训,促进队伍的建设。任何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有怎样的教师队伍就有怎样的改革成果。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目前的教师队伍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有着很大的距离的,这不能怨我们的教师,我们过去的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评价手段以及为了生计的原因,造就了一支相应的教师队伍。现在又突如其来搞一场改革,怎么能够适应呢?所谓的过渡、所谓的试点并没有把教师真正推向改革的前沿,结果一边热闹,一边冷清,做的做,看得看。有时改革者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关于向家长道歉表示不再改革的报道曾多次出现。其实有的失败不是改革的失败,而是不会改革的失败,改革者缺少必要的支持和培训,仅凭个人的理解,仅凭一股冲劲,没有科学的方法,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即将实施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观念、方法、过程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必须进行有效的培训。当前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进行的骨干教师培训,有好处,但对于面上的改革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唯一的最好的方法,真正意义上的培训还应该是校本培训,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效率高,目标明确,方法切合教学实际。培训时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以务实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点面结合以面为主,示范与研讨相结合以研讨为主,讲座与参与相结合以参与式为主,而且培训的过程就是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要用课改的要求来进行培训,用课改的模式来进行培训,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培训的过程中来,否则就会出现两张皮,管听不管用。要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动手能力,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的能力应该在培训中得到加强。
大胆试验,提供研讨的模本。凡事预则立。即将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我们不能等到开始的那一天忽然拿出全新的模式来应对,应该有一个预先探索的过程,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始渗透新的理念,要能够为即将实行的课程改革提供样本,提供基本的教学模式。虽然课程改革最忌讳模式,但是任何事情总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模型,然后进行大胆的创新。胡适说过,所谓的创新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在这方面,我们进行过有益的尝试。我们目前还不是课程改革实验区,但是自从2001年下上半年开始,我们就将学校每年进行一次的大型公开课的主题确定为“践行课程标准,推进教学创新”。按照课改的理念和课改的要求设计课型,为全体教师提供示范,提供研究剖析的样本。每一门学科都参与,每次教改课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家对课程改革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了许多激烈的争论。没有试点,没有一部分人的先行,改革是不可能进行的。由此我们想到,为什么改革要在那些一般学校开展呢,为什么重点学校不能率先起步呢?建议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应该首先进行研究,利用师资条件、设施条件比较好的基础,为全面开展提供示范。
改革评价,为改革者提供环境支持。改革是否成功,不是由论文和报告说了算,而是由评价说了算,就目前的考试制度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很可能使许多改革者望而却步,同时我们又必须推进这一评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是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教师的时候,确立新的评价标准。比如评价学生,就不能仅仅按照成绩,要按照其个性特长发展的程度,按照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程度以及他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状况来进行评价,重新确立“好学生”标准。第二,积极探求既能适应改革又能应对考试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而是在改革的指挥棒指挥下,针对“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发挥”,“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来设计评价的标准,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摸索一套比较好的方法。同时积极建议有关部门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使考试与改革协调发展。第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带头解放思想,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时候,首先看他的办学思想,对改革的态度,看学生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评价,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成为教育改革的引导力量和动力之源。
增加投入,为改革创造物质条件。改革需要成本,教师培训、设施更新、课题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投入。政府要投入,学校要投入,个人也要投入。要树立全新的思想,现在的教师培训已经不是仅仅为单位培训了,而是培训者自己也得益。所以建立三结合的投入体制,有助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没有相应的投入就没有相应的回报。我们要在这样几个方面肯投入,一是教师培训,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相应的培训,二是考察学习,要组织教师到改革的实验区考察学习研究剖析,吸收人家先进的经验尤其是教训,免得少走弯路,三是更新设施,用现代化的设备带动现代化的观念,用硬件促软件,让现代化的设备拽着人们观念的变化。
实施课程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同时又是一项艰巨的事业,自古以来,改革是趋势,改革会遇到曲折,但是改革才有出路。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不断寻找化解的办法,才能使课改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 226400
作者职务 校长
作者职称 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