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解读课程标准
          ★★★★
【字体:
解读课程标准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解读课程标准

──访顾振标
 

《语文学习》记者 温泽远


一、《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对此,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课程性质基本上有三种看法:坚持工具性,坚持人文性,坚持科学人文相融。三者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观点已经相当接近。坚持工具性者,不否定人文性;坚持人文性者,不否定工具性。去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就已经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认为,大纲对语文性质的阐述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也有同志认为这一表述不尽理想。现在课程标准又加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句,应该说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也是语文教学界绝大多数同行所认同的。

  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这里,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过去教学大纲已经提出了。“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却是这个课程标准新提出来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为一辈子做人奠基。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语文教学仅为应试而教,有的语文教学走上纯工具训练的羊肠小道,有的语文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有的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不过最主要的弊病是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因此,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二、课程标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能谈谈您的认识吗

  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过程和方法列入教学目标,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更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就是: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和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又如,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又如,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后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这些新的要求,是课程标准在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样做,有力地增强了课程标准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三、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请您谈谈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其实,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理论早已指出:作品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语文教育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他写“下水”作文,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有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四、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对此,请谈谈您的看法

  第一,课程标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第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空泛分析或“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第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认为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写作中学习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习口语交际。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第四,重视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第五,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据季羡林先生分析,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因此西方语言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在古代,研究汉语语法的书几乎没有。古代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现代汉语虽然仍然没有形态变化,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理解的灵活圆通性逐渐减少了。理解起来,靠语感的成分渐减,靠分析的成分渐增。不过现代汉语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学习汉语,还得重视语感。另外,在教学中国文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征,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应该多诵读,让学生细细体会我国文学作品的音韵美。整体把握能力与现代汉语的综合性有关。我体会,整体把握似应指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这与零敲碎打的分析是针锋相对的。那种搞繁琐的零碎的题海训练的做法显然应该尽快抛弃。当然,强调培养语感,强调整体把握,不是说不搞一点分析。问题是,这分析应该是科学的;局部分析要与整体把握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应该指出,这个课题标准除了具有鲜明的理念和明晰的教学目标以外,框架是全新的。有些部分,例如评价建议,几乎是全新的尝试。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