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语文新课程人文熏陶的蒙太奇效应
浙江省临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亚华
玩文字的人都一定知道“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是电影艺术的基础。“蒙太奇”一词来自法语,本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术语,意思是构成和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蒙太奇”是指剪辑和组合;借用到文学上是指结构与表现的创作手法。现在,我把它借用到解读语文新课程上来,企图运用“蒙太奇”的这种独特手法换一个角度来解读、验证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意为抛砖引玉,引起争鸣。荒谬之处,在所难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前言》部分对语文课程作出了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偏废。可是解放后的几十年里,语文教育左右摇摆不定,恰恰忽视了人文熏陶这一点。今天的语文课程承继了几千年的汉民族优秀文化与文明,接纳了它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文明,因而其本身所蕴涵的人文内涵是极其厚实、宽泛而丰富的,它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人格、人品、修养、价值观等精神领域的追求和形成是无它科可以替代的。
当我们翻开语文新课程的一册册教材,浏览一组组精美范文,聆听一堂堂朗朗书声的语文课时,佩服编者大家们的韬光眼界、匠心别具——国家意志与国民意识,民族精神与世界共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历史复兴与人类文明,人生价值与社会进步,和谐极致与民主平等等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无不涵盖、无不涉掠。新课程的这种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犹如华夏大地上纵横交错、星罗密布的江河小溪中的涓涓溪流、清清之水,通过济济之文渗透、流露。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淳或浑。品之有味,嚼之余香。文为仕所谙,水为物所蓄,并孕育万物;人文之“水”为人所蓄,滋润人类。新课程的这种人文建构无疑是试图让学生在品读一篇篇茗文时,潜移默化地使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涓涓细流、清清之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感化、熏陶和升华,从而逐渐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和人文的素养。
那么,就让我们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对语文新课程的人文性进行一番剪辑吧!
一、以人为本的诗性文章处处关注的是生命
有人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承传,是一种研究事理物理的逻辑;而东方文化则是一种诗性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道统。她提倡的是道德文章、灵动文思和生命文化。天下文章均为辍文者思想、灵魂、性情的再生与体现。观文者理应披文入情,顺着作者的思想和文脉细细体验,入情入化般地与生命文章一起博动回转。先让我们拿《柳树醒了》(人教版一下第1课)一课来观照:作者雪兵是用诗性的儿童白话来帮助学生解读富有生命的春天的:春雷跟柳树说话,柳树给说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柳树给洗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柳树给梳绿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柳絮飞走了;孩子们跟柳树玩耍,孩子们长高了。你看,文中的春雷、春雨、春风、春燕都与孩子们一样,作者都赋予了它们以人的生命、性灵和博爱。是雷、是雨、是风、是燕、是人,是春天里的生命体。它们,间或他们与柳树是朝夕相处的朋友,是一起玩耍的伙伴。这种白话诗,贴近儿童,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极富情味,细细体味起来真有一种叫人悦纳的亲和力。——这便是汉语言文章所蕴涵着的人文啊!无疑应采用吟诵法来施教。
再来读读《识字1》: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后的六个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你看,古人把这些词都赋以它们以生命的新绿、生命的灵气、生命的朗润、生命的音符和生命的张力。还有《四个太阳》(人教版一下第18课)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噢,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作者把自己的童心、童趣、童乐、童画和自己的心愿、希冀融于太阳与春天之间,化于天真无暇的童谣韵语之中,真可谓一语七情。景与文,文与人浑然一体,把一个色彩斑斓、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勃勃生机的春天处处涌动起生命的旋律。课本中这种以诗性的语言,人本的理念,关注生命体的蒙童读物,俯首可拾,诵之皆朗朗,体之皆亲和。妙哉!
二、以和谐相宜的人本理念时时规范的是道德
有人说,中国人的人生本来就是语文人生。我觉得一点不错。在古代,女人可以不识字,可以不谙国事,但绝不可以不知《女儿经》;少儿可以不出门,可以不习武,但绝不可以不读《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看起来似乎是纯粹地让孩子从小习得语言和文字,其实并非仅仅是学习语言,而是学习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而这种道德观与世界观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积淀得最深厚、影响最深远的部分便是和谐相宜的为人处世的人本思想和道德文章。几千年来,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新课程一下语文《识字2》正是承袭了《三字经》的传统文化和韵文法则编写的:“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要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这些传统的思想和做人的准则在当今的孩子身上很难找到范式,要么是“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只懒猫子”,要么是“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家里要听我的话”。汉民族传统的“父子亲,夫妇顺,家庭和,百业兴”的训诂确实需要重新拾起,以承继优秀的中华文明与文化。这种文明与文化在华人圈里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区传承得比我们好。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更加需要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进行熏陶、感染,以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因此,人教版一下语文教材为此单独设置了一组课文,除《识字2》以外,编辑了四篇课文。一篇是《看电视》:爸爸放弃精彩的球赛让奶奶看京剧,奶奶又把京剧频道换成球赛让爸爸看;第二篇是《胖乎乎的小手》:小手不但给爸爸拿拖鞋,给妈妈洗手绢,还给奶奶挠痒痒;第三篇是《棉鞋里的阳光》:在妈妈给奶奶晒棉被行为的感召下,小峰也学着给奶奶晒棉鞋;第四篇《月亮的心愿》则写了幼小的珍珍宁愿放弃梦寐以求的郊游而主动留下来照顾生病的妈妈。这一组课文所倡导的是古人教子皆用的“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的传统道德思想。文本中所蕴涵着的母子间、父子间、婆媳间的浓浓亲情——互相体贴、关爱、谦让和照顾,看似平常、什小、渐微,实则要做到却又很不容易。在整组课文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反复读文,多番感受;移情体验,感悟真谛。蒙童之年时时刻刻地受到民族传统文明与文化——家庭和睦、人际和谐、浓浓亲情、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人本真谛的熏陶与感染。适哉!
三、以天人合一的人生价值事事追求的是平衡
古人以为,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先人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的乾坤清纯之气和“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的宇宙活泼之机。这种思想与追求现在看来且更具有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盲目发展生产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强调GDP指标的年代,国人是热血沸腾,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竭尽人类之能毁坏自身居住的家园。直至近年人们才意识到若不加以遏止,灾难将永无止息之日。《小熊住山洞》一课,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唤醒人们的良知:为追求家家居住豪华宽敞的现代化住宅,耗尽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森林等不可再生的资源。毕竟木头房子远比山洞要舒适的多,但是要造木头房子就得砍到不少的树木;要砍到不少的树木,赖以生存的环境将遭到毁灭性破坏;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类便无法生存下去。这个生态链几千年前的儒家、道家、法家都已经认识到,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难道还不知道吗?为催醒国人的良知,作者借用童话的笔触描绘了一只有良知的小熊——在长满绿色的春天,在开满花儿的夏天,在结满果子的秋天,在树上栖息着许多鸟儿的冬天与让自己住上美丽舒适的木头房子之间进行甄别、选择,它选择了后者“舍不得砍”。于是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感谢小熊!那么,我们的国人总比小熊更有良知吧!为何不能“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呢?
世间万物皆生灵。人类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是明知之举。不然,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们为何如此大声疾呼呢?人们目睹了满目创痍的家园,开始踏上了寻找自身生存的家园、生态的家园之路。给自然界的生命一点关爱吧!——《爷爷和小树》(人教版一上第5课)一文中,仁慈的爷爷在天寒地冻的冬天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小树就不再冷了;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小树给爷爷撑起了凉凉的绿伞,爷爷不再热了。你给予我温暖,我赐予你清凉;你给予我关爱,我回报你真诚。作者所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物性平衡的理性人学;所倡导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本思想。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若能把握得当,授之有理,学之有法,定能让孩子们享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沐浴到人文关爱的阳光,播下人文启蒙的种子。疾哉!
四、以和谐为极致的审美追求处处濡染的是性灵
语文新课程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渗透了人文因素,增加了文学色彩,注重了熏陶感染,强调了感悟天地景物、宇宙万象。文本所赋有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涵咏之美、意象之美实为解放后小学语文教材之最。(我个人的直觉)不少茗文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吟之诵之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似天地间空灵之妙境也。真可谓世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听——“丁当,丁当,是谁在山上弹琴?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人教版二下第5课)静瑟中让学生轻轻地吟诵起,蓦然间来到了万籁俱寂的空翠的山涧幽谷……丁当……丁当……这是山籁的声音,清醇,纯净,悦耳,沁脾,净灵!泉水流到山腰的水池,山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来照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是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泉水流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山涧的沟壑流淌着清凌凌的鲜活的泉水,她招呼山姑娘——来吧,来吧!招呼杜鹃——照吧,照吧!招呼果树——喝吧,喝吧!招呼画眉——唱吧,唱吧!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心气合一地反复诵读,难道学生体会不得谷之空翠、水之涟漪、池之云影、鸟之空灵、人之清纯、泉之性灵、音之律动吗?只要我们着眼朗读,注重积累,引导感悟,唤起体味,咏叹于语言的音韵美,感受语义的意境美,体验语境的意象美,自然能享受到性灵的人文愉悦,沐浴到纯情的人文甘露!茅茨之下,或有厚土;蒿草之间,或有兰香啊!美哉!
五、以忧患为核心的天下意识语语唤醒的是精神
鹤唳、雪月、霜天,想见屈大夫醒时之激烈;卧眠、春风、暖日,会知陶处士醉里之风流。如果深层次地去审视语文课程的话,不难看出,语文课程具有显性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倾向性和支撑力。灵长类的人无不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之七情,因此辍文者无不因情动而辞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铭文无不带有强烈的爱憎怨恨、喜怒哀乐之情结。鲁迅弃医从文,力求在精神上以文学为武器去感化麻木不仁的国民,去鞭笞为所欲为的反共分子。他的文章人们总每每当作“语文”,用来感召、唤醒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我们的新课程所编辑的不少铭文均具有这种强烈感召力和唤醒力。
一篇《王二小》(人教版一下23课)被千人讴歌、万人传诵。王二小的英勇壮举曾感召多少儿童少年爱与恨、冤与仇、忧与愁的民族忧患意识;唤醒多少中华儿女发奋努力、健体强身、捍卫尊严、不受外辱的精神良知;激发起多少儿童少年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谴责兽性的假、恶、丑……与此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以次来影响儿童少年的人生价值与追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教育的价值切不可小视。
这种忧患意识,大至忧国忧民、忧天忧地,小至忧花忧草、忧虫忧鸟,皆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微微拓现,渐渐渗透,犹如春雨点点入土,滋润甘露。《假如》(人教版二上第23课)一课是一首儿童诗,当今的儿童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不再是去为穷苦的农民画犁、画牛、画粮、画金子、画轮船、画狂风……今天的社会,儿童所同情、所关注的是类似于绿色的小树是否能茁壮成长,鸟类赖以生存的植被是否被人为地破坏,鱼儿欢跃的溪流是否不再干涸,人类所需要的空气是否还纯净清新,不少的弱势群体是否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因此,“我”得先画一个太阳,“让小树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再画许多好吃的谷食,“让小鸟不再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接着再画一双好腿,“让不幸的西西不再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余下之意便是“我”还要为那些无辜和不幸的动物、植物、人们画出更多更多的有用之物,给她们献出更多更多的关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啊!
不难看出,我们的新课程正是意欲通过这一篇篇包括天文地理、花鸟虫鱼、宇宙自然、人性人情且具有生命价值的范文去感召、去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在课堂里口诵心惟中心灵受到体验与顿悟、个性受到整合与转化、人格受到提升与腾宕;在人文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健康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完善求真、创美、行善的人性美德。善哉!
六、以自由为理想的哲学境界字字渗透的是民主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具个性、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语文新课程所入选的范文很好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整体性、灵动性、形象性、表意的丰富性以及音韵铿锵、语感强烈等典型特征和特殊作用,具有极强的语言穿透力。这种特征与作用很好地把人、文化、教育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把人类的理想、智慧、追求恰好地联系起来;把人文的启蒙、解蔽、徘徊渐渐地明朗起来。使得人的心灵敞亮和醇化,人的欲望满足和醉心,人的本源清晰和朗润。——自由,乃世间万物之追求!更何况有着独特的思想、情感、灵魂、意识、品格的灵长类高级动物的人呢?人类社会在历经漫长的社会变迁中,无时无刻地追求着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精神的释放和人性的自然。
狮子老了,想找一个合适的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想来想去,还是让他们轮流着做吧!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人教版二上〈从现在开始〉21课)猫头鹰第一个上任:他以万兽之王的傲气命令大家跟他一样,白天睡觉,夜里做事!于是大家只好服从命令,天天熬夜,个个叫苦连天。自然,猫头鹰的“万兽之王”被大家弹劾了!接着,袋鼠走马上任!你看,他一上任便命令大家从现在开始学着他跳着走路。大家又只得服从命令,苦练跳功,且忍无可忍。自然袋鼠再次被弹劾!轮到小猴子上任的时候,大家都担心他怎么来折腾自己——是否命令我们住在树上攀着藤条荡来荡去……谁知小猴子一上任便向大家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这一下,大伙儿立刻欢呼雀跃起来!理所当然,小猴子被大家推为森林里的“万兽之王”。
读书人当然明白,作者和编者的意图当然是想借森林王国中的动物们的意愿与理想的实现,来推进人类社会中人的意愿与理想的实现。以次来实现人的个性的解放、人性的独立、人格的尊严,实现人类社会的尊重、理解、民主和自由。我个人觉得,该文的入选是首创解放后中国语文教材之先,选材具有爆发力的心灵和思考的灵魂,释放出觉醒了的人文意识和生命之光。它以人性之光关照社会生活,以人文之髓开拓人性本源,以自由之神回归人性本源。有识之士无不欢欣鼓舞!国人再也无须鲁迅先生用他的“笔刀”来唤醒愚昧和困顿了!乐哉!
……清清之水,为物所蓄;济济之文,为仕所谙。该是为拙文进行“组合”的时候了。一言以敝之,语文新课程站在世纪的峰顶,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立足于民族立足于母语,昭示于文化昭示于文明,辨证地承袭了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有轨迹和魅力——篇篇诗性文化与人本道统的范文,定能激发起莘莘学子的民族情感心理,丰富孩童幼仔的精神生活和想象力,凝聚起中华少年深沉挚远的乡土情结,锤炼出当代学生天人合一的人生价值,陶冶出世纪儿童和谐极致的审美性灵,萌生起现代主人忧患为尚的天下意识,树立起现代人追求自由的人文境界……新课程建构起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现实世俗生活与理想精神生活的全部。
我们欢呼!我们喝彩!
2004.3.30于天目山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