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验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已经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目标是确定性目标与不确定性目标的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常常使教学情境瞬息变化,情况错综复杂,随时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
一、教师遭遇尴尬
案例一 “我来当老师”
上课了,老师出示了这节课要学的生字,开始了自己认为是扎实而有序的教学,忽然,一个稚嫩的嗓音响起:“老师,你别教了,这些字我都认识,要是有不会的,我来当老师教他,好吗?”老师在惊诧、激动、兴奋中抱起了这个孩子:“好!你真是太棒了!”
——选自山东广饶县燕丽华老师《新课程课堂创新案例赏析》
的确,新课堂中,总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等着你:有时会让你啼笑皆非,有时会让你会心地微笑,有时会让你措手不及,有时会让你受益匪浅,有时会让你大吃一惊。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有可能迸发出奇思妙想。这使教师难免“尴尬”。
“教师遭遇尴尬”说明什么?这表明课程改革已经开启了学生灵动的思维的闸门,增强了学生渴求表现的欲望,否则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
新课程中种种“尴尬事件”,常常使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感到十分头痛和烦恼。因为这种“事件”,他们事前没有思索过,由于知识经验不足,事到临头,不知所措,难于应对。教师如果不能灵活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僵局,导致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挫折和失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
二、对教育机智内涵的理解
教育机智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迅速地作出反应,果断的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教育机智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同时,也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教育的技巧性等几方面独特心理特征的结合。它同“小聪明”、“机诈”等,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一名教师在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不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粗心,而硬要狡黠地对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故意写错了一个字,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等等,这不是教育机智,而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机诈,是不可取的。
三、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
首先,教师的教育机智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直接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教师的智慧素养和机智风格呢?
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热情态度。教育机智产生的前提是教师对工作和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如果一个教师对事业与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冷漠无情,那么当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学生的诘难或提问时,就有可能认为是节外生枝、故意刁难或成心捣乱,因而就可能以厌烦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那样就很难体现出教育机智。只有满腔热情的对待事业、工作、学生,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才能积极活跃,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妥善、巧妙地处理意外事件。
2、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教育机智是在教师的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一名教师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深厚,那么他在工作情境中提取各种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就会得心应手。也只有永不停息地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努力更新和充实经验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挥洒自如,机智巧妙。
3、临场冷静沉着的心理状态。教育机智是在教师冷静沉着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养,遇事慌慌张张,冲动不已,就难免举措失度,很难“机智”了。当然,沉着冷静,属于气质方面的特点,也与对情感的自控能力有关。
其次,除上述因素外,教师的思维品质、性格以及能力等都对教育机智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加强多方面的修养与磨炼,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不断的探索与进取中,养成优雅大度的气质和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
再有,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好些都是学生的“创新灵光”,对教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能推动教师深思。偶发事件处理得好,对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等都有极大的作用。
案例二 “思维的碰撞,能力的提升”
《乌鸦喝水》的教学记录:
学生们充分感悟内容之后,我问他们:“你们喜欢乌鸦吗?”“喜欢!”“不喜欢!”孩子们大声地喊着。竟然出现了两种答案,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我看来,孩子们肯定会喜欢这只乌鸦,因为它很聪明,遇到困难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在出乎意料的同时,我又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孩子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不盲目趋同。那么,他们不喜欢这只乌鸦理由究竟是什么呢?我仔细地聆听着他们的心声。张健一首先站了起来,大声说:“乌鸦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它喝到了水,如果它飞走了,正好来了个小朋友,也非常渴,把瓶子里的水喝了,那多不讲卫生啊!”听他这么一说,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我深知,孩子们是在用他们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乌鸦的行为,在拓展内容的同时又评判了行为,实在难得!我奖给了张健一一个“小亮点”,鼓励他见解独特、想象大胆。“老师,我也不喜欢乌鸦!”徐世杰——一个思维极为活跃的孩子站了起来,他说:“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一点儿也不好看。”还没等老师开口,张曼馨立即反驳道:“徐世杰,我觉得我们不能只看它的外表,乌鸦的外表虽然不漂亮,可是它很聪明,爱动脑筋,我就特别喜欢它。”她的声音非常洪亮,显然有些激动。同伴的讲解远胜于老师的说教,徐世杰心服口服地坐下了。
经过了一番辩论之后,孩子们在与同伴、教师、文本的多方互动中,提升了思维能力、感悟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选自我区刘艳丽老师的随笔《思维的碰撞,能力的提升》
真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远远胜于老师空洞的讲解、说教!教师就应善于等待,懂得赏识,把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质疑、感受、探究还给学生。
四、教育机智主要的表现
教师的教育机智集中表现为:能在任何情况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善于根据教育方针,有效地教育学生。
1、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因素的影响;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运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能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引向学习活动或对集体有益的活动中去。如有的教师发现喜欢在墙上、桌上乱画的学生,不是简单地指责他们,也不是用惩罚压制他们,而是看到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艺术火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美术小组,请美术老师给他们以指导,引导他们为学校或班级做出有益的贡献。(如让他们为学校和班级设计板报)这样就把学生贪玩的心理和有些甚至是“破坏性”的表现自然而然地引向积极有益的兴趣活动上去了。可见,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气氛中,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当成学生自己的意愿提出并加以执行,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成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这也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表现。
2、灵活果断,随机应变。由于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和教育情境的错综复杂,教师的教育机智也表现为能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地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从而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案例三 “飞进教室的蝴蝶”
《数字歌》教学记录:
学生们学完《数字歌》,正在做习题,突然一声尖叫:“蝴蝶”。顿时,安静的课堂乱了起来。学生们离开了座位争先恐后去逮蝴蝶。
老师灵机一动,顺手捉住了贴着玻璃窗飞的蝴蝶,说:“同学们,美丽的蝴蝶看到大家学习非常认真,到咱们班来听课,大家欢迎它。”学生们兴奋地鼓起掌来。
“它还想问一问大家”学生们一听,愣住了。
“请观察蝴蝶,用今天《数字歌》里的数字,说一说你看到的小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蝴蝶有两只翅膀。” “它有四只脚。” “它有两个胡须。”
“那是它的一对触角!”第一个发现蝴蝶的同学胸有成竹地说。
“你真是个知识渊博的孩子!”老师及时评价,进行鼓励。
“关于蝴蝶,还有许多奥秘呢,你们想知道吗?”听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更兴奋了,都期望地等待着。
“在世界上,蝴蝶有几千种,老师把这只蝴蝶放在班里的植物角,由你们去收集资料,咱们开一个‘蝴蝶,我知道’小小研讨会,行不行?”紧接着,教室里发出一片欢呼声。
“同学们,观察蝴蝶就到这里,我们继续做习题好不好?”
教室里又安静了下来。
——选自我区姜海红老师的随笔《飞进教室的蝴蝶成了“教具”》
谁曾想到,蝴蝶会飞进教室呢?然而教师将这只突然“飞进教室里的蝴蝶”当成了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根据儿童无意注意的心理特点,实施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将孩子们研究蝴蝶兴趣引向深入,这真是绝妙的随机引导,它体现了教师机智地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3、方式多样,对症下药。学生中发生的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情况又各不相同,而学生的个性也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能正确分析问题的原因,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
案例四 “一颗金星”
作业本发下来了,得了“优”的同学都在自己的学习档案里加了一颗金星。老师来到一位有残疾的孩子身旁,打开他的档案袋,给他加了一颗金星,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庞:“老师,我只得了良!”老师说:“不,孩子,你得的是金星!”孩子的笑脸立刻如花朵一样灿烂。
——选自山东广饶县燕丽华老师《新课程课堂创新案例赏析》
的确,教育应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践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教师胸中有这个理念,才能给学生可以充分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孩子都收获肯定和赞赏。
4、实事求是,掌握分寸。要使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掌握分寸,把握好一个“度”。也就是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做到分析中肯,判断恰当,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说话有份量,使学生口服心服。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能估计情势,考虑学生年龄、阅历、认识水平,以及学生性格、脾气等,并选择恰如其分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分赞扬,会使他们骄傲自满;过度的批评,会使他们自卑失望;过分爱抚,会消磨他们的意志;过分严厉,会养成他们性格上的盲从或固执;过分迁就,会形成他们的松懈和放任;过分苛求,会因吹毛求疵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过高要求,会使他们望而生畏;过低要求,会对他们失去教育意义……总之,“过分”或“不足”,都是不恰当的。因此,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是教育机智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总之,教育机智与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密切联系,同时还与教师的教育技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育的艺术家,他的成就,主要不是来自天赋,而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勤奋磨炼的结果。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开展的今天,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教师更应努力地培养自身的这种素质。因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已深刻的体会到“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极为迫切的、急需的,是提升教育教学品位十分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