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的认识
文/陶佳喜
一、课堂应该是真实的
我们应该回归真实的课堂。现在的语文课堂,往往被艺术化了,技巧化了,程式化了,舞台化了。课堂需要艺术,但是我们不要刻意追求完美,学生毕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生活在艺术的空间里。学生需要真实的老师,也需要真实的课堂。被美化了的课堂经常掩盖住了许多问题。一堂所谓完美的课,教学的过程往往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只是在同一层面上变换着不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表现展示的过程,学与不学都一样,能力没有任何提高,知识没有任何的延伸,也就是失去了学习的意义,造成了教学污染。建立真实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要真正落实学生由不会到会,不懂到懂,水平和能力从一个层面提高到另一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课堂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这样的课堂绝对是不完善的,但它是真实的。建立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二、课堂应该是活泼的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提出了“活化语文”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生性好动,思维活跃,不愿意循规蹈短。沉闷的课堂教学只能僵化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见解。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让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武汉东湖鸟语林是鸟的天堂吗?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鸟语林是鸟的天堂,因为鸟儿在这里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幽雅,并且非常安全,不担心打鸟人对它们的伤害;有的说鸟语林不是鸟的天堂,因为它们在这里并不自由,成天呆在这一个大网子里,一定很烦,并且还有些不文明的游客经常逗弄它们,对它们的安全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有的同学还动情地唱起了流行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也飞不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思维非常积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只有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争论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地效果。老师应该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讨论中发表意见,在争论中阐明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自由地驰骋。那些模式化的,可预见结果的讨论只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三、课堂应该是民主的
民主和谐的课堂,直接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的民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使他们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教师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和判断。有一位老师在教《草原》这一课时,其他同学正为蒙古人民到很远的地方迎接客人而深受感动时,有一名学生突然举手认真地说:“老师,我认为蒙古人民没有必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迎接客人,在蒙古包外等候迎接就足够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意外,但是老师没有否定他的意见,而是追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这么想?”那位同学说:“如果是我去访问,看到他们到这么远的地方来迎接,我心里一定很不安。”这位同学显然是没有与老师站在同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但他的发言不无道理。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有自己的见解。课堂上,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反对老师、反对权威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扬民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的课堂存在虚假的“民主”,看似学生在自主学习,实际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总是扮演着“教”的角色,学生总是被迫扮演着“学”的角色。为什么学生不能教?教师不能学?教师被“教”所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把自己和学生隔裂开来,缺乏民主的意识。
四、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我们应该有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局限,突破狭隘的“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有位老师执教《鸟的天堂》,就是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让学生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也了解到了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在课堂上,老师以课文作为一个窗口,带领学生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作中邀游,时而立体地分析人物特点,时而欣赏精彩的描写片断。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领略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文学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另外,语文课堂应该是多维的,互动的,有效的。只有对课堂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带着观念走进课堂。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