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大多关注对其学业成绩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评价的主体多为单一源,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的新的课程评价方式之一--"档案袋评定",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师生的共同认可。从语意上来看,档案袋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应用到教育上,档案袋评定是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其主要意义,在于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由于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就成为选择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至主要决策者,从而他们也就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基础训练中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并自认为较好的作文、日记,为其配上前言,目录以及封面、封底,自己做一回小编辑,"出版"自己的写作作品集。接下来,他们在教师和同学的相互启发下,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不足选择搭档对象,利用课余时间,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空间。在一星期内完成了自己的"专辑 "制作,结果是令人惊喜的,孩子们的创造力的确是惊人的。我们利用班队活动课,全员参与为每一份"专辑"打分,评出各种有特色的奖项,予以鼓励。最后让他们根据这次活动写一篇作文--《第一次当小编辑》,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与收获真是丰富多彩,令人大开眼界。通过这样一次活动,学生和教师都各有所得。
学生方面:
1、成为自己学习历史的思索者和非正式的评价者。
以往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完成的结果怎么样是不需要自己评价的,主要的评价对象来自于老师。自己在学习历程中到底取得了哪些进步,成长的过程是怎样的,这几乎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但在这次活动中,他必需整理自己近几年来的写作作品,参考老师以往的评价做出自己的选择,较系统地对自己近年来的成长进行反思,从中判断自己的进步。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写作水平的与日俱进,成就感与自身的激励感油然而生;写作水平极差的学生在选择自己能进入专辑的作品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情况是如何的令自己吃惊,而不是令别人难过,就有这么一位学生平时从不能按时完成作文,日记更是只言片语,他最终没能完成专辑的制作,可在作文中他也深有感触地谈道:"直到要对自己过去的作品进行选择时,我才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可选的东西。"他也成了自己学习历史的反思者。有的学生只注重主课的学习,而忽略了艺术欣赏、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在这次活动的具体操作中,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时学生已成为自己行为评价的主体之一,产生了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诊断与反思,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活动使他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对自己的评价也不存在神秘性可言了。
2、在合作中认识自己与他人,学会与人交往。
可以说在活动之前,学生都是选择自己喜爱的伙伴作为自己的合作对象,事先的分工,设计都较理想化,可在运行过程中,碰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或矛盾,普遍认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就有这么一小组,分工结束后皆大欢喜,有的成员就在家里等着另一位同学把大家的文章打印好,没想到那位同学家的打印机突然坏了,作品专辑明天就要交了,大家就只能马不停蹄地赶了。小组成员一起确立目标,有的能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共同目标,有的小组一碰到困难就作鸟兽散,最终分道扬镳,各作各的。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都得到了一次评价他人,认识自己的机会,他们得到的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情境,为他评价自身与他人提供了一个过程,为老师、家长提供了一个具有针对性,有重点指导他们处理问题与人际关系的机会,学习与同伴交往。
教师方面:
通过"档案袋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教师形成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1、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
事实上,我们以往评价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正式场合经常显现和表现充分的那一部分"显能",特别是对学生应试性的,技能性的"显能"倍加赞赏。而对学生在非正式场合的非技能性的,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显能"往往视而不见,甚至是冷落。其结果必然是影响学生潜能的开发。在活动开始时,老师对学生能否完成这样一项任务是持怀疑态度的。(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看样子学生难以胜任。)对学生的指导似乎也只能是宣读书本上的要求而已。正在这时,情况出现了转机,有一部分学生的哥哥姐姐在六年级,他们已有相关的作品产生了,于是他们自行组织借来六年级同学的作品集,孩子们看到一本本设计精美,题目新颖,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范本,个个激动至极,都希望能拥有自己的作品集。学生自行在生活中发现了可求援的对象与必要的借鉴,并发挥了自己的社交潜能,为其他同学也提供了帮助。
每组学生在设计自己的"专辑"时所体现的创意又是个性纷呈的。了解到六年级的学生为自己的专辑起了:如"流心语""男孩组合"等时尚、动感的名称,他们受到启发,为自己的刊物起了"月夜流星""丑小鸭""美少女"等名称,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合作者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出版社名称,如陆志成与杨臻两位同学就为自己的刊物取?quot;志臻"的名字,并且在写作中解释道:"励志达到美好的境界,以此激励自身在写作中不断追求美好的境地。"
此刻,教师的顾虑就成为多余的粉饰了。
2、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我们以往的评价目的虽然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学生本人,作为自己学习的决策者甚至主要决策者却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来自于教师方面的主要评价,本质上中止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这样一厢情愿的"好意"又怎么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呢?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予的积极情感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选择自己最好和最喜欢的作品,没有统一标准,无论他选择的结果怎样,最终形成的评价结果主要来自于自身,充分显示了其自主性和情感性。给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的标准化更重要,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永远是被动独立地接受学习,所学到的内容也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不会产生基于选择、决策的批判思维式学习。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所产生的能量和动力将是不可估量的。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假如我们能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把评价的眼光更多地投射于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关注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及时地转变学习方式,那我们的课堂又怎么会不焕发出生命的人文活力呢?又由此联想到我们对学生的学期评语,是否也能改变一下教师单方面评价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一学期来自以为是成就,有价值的东西收集起来生成自我评价,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结合起来认识自己呢?
每个人类个体来到一个群体中,都是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群体对他的态度也在影响,改变着他的行为。但每个学生从环境中接受什么,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又是有一定自主权的,无论多么好的教育影响或遗传素质,都不可能不经过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或主观努力而内化为其心理品质。作为教育者如何让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激励他们在自我评价,反思中不断进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