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课文,穿插练习,让他们分析比较, 初步了解课文,题如下:
1)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玲玲( ) 李四光( ) 玲玲和李四光( )
2)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郊外( ) 小溪边( ) 郊外小溪边( )
3) 课文发生的事情是:
游玩( ) 捉迷藏( ) 观察石头( ) 观察石头忘记了跟女儿捉迷藏( )
过程很简单,思考,交流。然而,真正的课堂要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思维矛盾,作为三年级学生,这样的分析在他们大多数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就算最终能得一个正确,但是还是会有很多思维的断层。怎么办?辩论吧。
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免得小朋友在说话的时候别的同学没事干开小差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允许他们用“OK”或拳头表示同意或反对,或补充。这样的形式,他们很喜欢,反应也很积极。因此辩论的形式正合适:
师:到底怎么样呢,我们来辩论。
生:OK!(打起手势,学生欢呼。)
打个手势开始。
生甲:课文主要人物是玲玲和李四光。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竖起OK来。当然也有同学高举拳头表示反对。
师:好,反对有效。
生乙:不对,我认为是李四光。
生甲:课文写的就是玲玲和李四光。
学生占绝对多数同意,但是还有几个拳头。
师表示怀疑:看,这么多同学都认为对了,你们还坚持么?
反对的学生:还坚持。
师:肯定么?
生更加坚定:肯定
师:好,理由呢?
生丙:课文中的人物是李四光和玲玲。可是这里要求找的是主要人物。
反对的学生们:对,对,是主要人物。
师板书“主要人物”,圈出主要:知道意思么?你看他们多仔细啊。
生不禁热烈鼓掌。
师:这给你什么启发呢?不管怎样,我们只要认为对的,始终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做一个自信的人。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老师是来(学生说:教大家),不是老师是帮助大家学习的。好,继续辩论。
以下的辩论更加激烈,而教师则作壁上观,适当的时候问问:还有意见么,还想坚持么?或者适当地给一把思维的梯子,以激发进一步的思维矛盾。结果,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同时也知道了遇见问题应该怎样思考,怎样读懂要求。
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并不如称谓中的教而教,教之下的学生必然亦步亦趋,学得的仅仅如此,最终的成果是能力低下的高材生,而相反,学生则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会了怎样思考,学会了怎样运用自己的大脑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