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不小看小孩子
          ★★★★
【字体:
不小看小孩子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不小看小孩子 


    在国人心中,教师一直被视为父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也,而做人是要“父父子子”的。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里也就有了许许多多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尊敬师长当然很有必要,这是做人的美德,但是我们不能在这样一个漂亮的旗号下学生向老师提一点反对意见哪怕是学习上的意见也不能允许了。遗憾的是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是经常见到的。鲁迅先生曾总结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两眼下视黄泉,向上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像,说笑就是放肆。”真是再准确不过了。在老师面前,学生动辄得咎,他的思维哪有一点点自由?他又从哪里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早在1931年,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小孩不小歌》的小诗,他是这样写的:“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在这首诗中陶先生说的是要将小孩当大人来看待,这体现出了他一贯倡导的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民主的教育思想。他的民主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民主思想的教育和对民主思想推进上,还体现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上。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有着创造性才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习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的这种师生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思想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和我们成人一样地有着情感、个性、喜好的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器具;就要在教学中拒绝僵死的填鸭似的灌输知识的方法,而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里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使他们获得充分的心理自由,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学习。笔者曾听过一堂小学三年级的外语课。老师教的是“What are you doing?”“I'm playing……”这样一个对话练习。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打篮球、踢足球、玩游戏机的活动,在活动的同时,或老师问学生或学生问老师地进行口头对话练习。由于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涨,课堂气氛也被营造得十分活跃。
    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还应当表现在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先觉的位置上,而应当让学生有把自己问倒的机会,和学生共同来探讨解决所遇到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答案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得到培养和养成,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培养。
    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教师首先就要尊重学生。这尊重是应当在时时处处都得到体现的。在班级工作和与学生日常相处中,教师要创造更多的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机会,而不是给以更多的约束。在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能是一味地指责批评了事,批评的态度甚至是咄咄逼人的,这就更不可取了。我们要做的应当给他们以自我申斥的机会,冷静地和他(她)一起分析里面的是非曲直,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不仅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反而会使得当事学生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其他的学生也感到自己的心理安全是没有保障的。心理自由受到影响,当然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不利于他们创造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的。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在的环境,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校是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管束着自己的,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潜得到释放。
    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教师还要改变居高临下、全知全能的工作姿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许多人在回忆自己中小学时代的老师时总是喜欢用“上课时是老师,下课时是我们的朋友”这样的话来表示对自己老师的称赞。这里的内在原因就是这样的老师是与学生平等的,而学生也总是对这样的老师难以忘怀。这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与学生平等相待是很有必要的。
不把小孩当成冥顽不灵的顽童,而是与之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给我们的启发意义是很大的。
                                                                 2002-6-15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