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地在推行“均量值”方法管理教学质量。均量值这个词的产生大概有五年左右的时间了吧,依稀记得多年前曾经推行过,终因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遭到社会各界的批判,倒下后被历史所遗弃。可是,最近不知为什么突然从故纸堆里复活,且头戴“新课程改革”之帽。让人毛骨悚然,张勋回来了?其形就如电视中那种清朝的僵尸一般,蹦蹦跳跳。
当然均量值不是没好处的,至少有这么几点。第一:就是很容易排出名次,便于教研部门和学校校长排出哪个班是第一名,哪个老师是第一名,哪个班考得最差。也可知道哪个学生在班里是第一名,甚至可以知道一个学生在全年级,全校及全市的名次,也就更清楚了哪个学生倒数第一名,哪些是差生。第二:很容易把学生划等级。无论你考的怎么样,总能把你纳入相应的等级。这次大家都考得比较好,除了你是99分外,其他都是100分,那你就是E级,当然也就低人一等了。
均量值这种评价方法,在实施应试教育的往日,确实是一种好办法,可以洞察秋毫。这个方法对你上级部门与学校校长有点好处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可以,最为根本的是,评价为了什么,仅仅为了你们这些官老爷们掌握点“学情”?就如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上级部门,为校长,为教师,为家长,还是为自己?在教育改革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会头戴“课改”的帽子还魂呢?我们总是弄不明白。教学到底以什么为中心?
事实上,在实施均量值的计算方法后,作为老师,不得不重新回到以前抓“教学质量”的老路上来,为何?一般来说,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个小学生,他考99分与100分一般来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在等级制的情况下,这两个同学绝对是优的。但在均量值的情况下,这个99分的学生就不行了,就有可能落在B档。老师为了争取更高的A档得分值,就会采取措施,要求这个99分的学生考到100为止,当然,题海战术是必需的手段,体罚也是必要的,不罚不长记性嘛,不罚99分怎么能考100分呢。某个学生因为写错一个生字得了99分,那么必须罚抄1000遍,否则下次他还会错的?当然,在批评差生的时候也会毫不客气的说“就是你这个全年级倒数第一名的学生在拉我的后腿,你这个猪!”表扬的时候也少不了“XX同学从全年级倒数第三名进步到了全年级倒数第二十名了,大家表扬!”
均量值这个怪物必将给课程改革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的。新课程改革的评价它的目的是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起到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的作用,要求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多元多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且在小学里以定性评价为主。但均量值它就充分体现了甄别功能,评价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班的均值是第几名,那就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说价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轻过程等弊端,再也没有全面发展,给我们的课程改革来了一个当头一棒,看来效果绝对是佳的。
在下达均量值计算的某规定中,要求起始年级可采用适当的测查方式,掌握学生的状况、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我们那些可爱的、天真的从幼儿园过来的小朋友,一进小学的校门就要被打上是什么等级的烙印,甚至可以知道他在全年级的名次,发展的慢点的学生一校门就会带上“差生”的帽子。教师当然对学生的三、六、九等也就会分的清清楚楚的了。
中国的教育的改革为何总是一波三折?为何一边进步又一边倒退着?很显然,教育管理制度有很多的矛盾之处。很多所谓指导性的意见未经过论证,凭一时头脑发热就匆匆出台,并要求下面全部遵照执行。明眼人是一眼就看出,在倡导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应该让学校有办学自主权,就比如评价,允许学校有自己的评价方法,不必非得执行均量值这个办法。所以,这个均量值的出炉,大前提就是错误的,你再怎样宣传,引不起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鸣。再说,这个均量值的出台,听过一线老师的意见了吗?听过校长的意见了吗?听过学生的意见了吗?听过家长的意见了吗?经过慎重研究了吗?
如果我是学生,我想问:采用均量值到底对谁有好处?当年袁世凯称帝除了他自己外,对中国人有好处吗?所以他倒下了。你们采用均量值的方法,除了对你们这些官老师对学校排名次,掌握各校的“教学质量”,还有你校长掌握各班的“教学质量”,排老师的名次有用之外,你们想过对我们十几万学生有什么好处?是你们姓袁的重要还是我们十几万学生重要?
可休矣!倒行逆施的均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