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从一条成语的训释谈“反训”[原创]
        ★★★★
【字体:
从一条成语的训释谈“反训”[原创]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从一条成语的训释谈“反训”[原创]
从一条成语的训释谈“反训”
许金苗
    “抱薪救火”这条成语,多数辞书仅说明它的比喻义,而对它的本义却不置一词,这不免失之偏颇。有个别辞书,将它的本义训为“抱着柴禾去救火”,这不是“引火烧身”么?以“持取”这一常用义释“抱”,不免有望文生训之嫌。
    《史记·李将军列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裴 《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云‘抱儿鞭马南驰’也。”《汉书·李广传》也作“抱儿鞭马南驰。”由此“推堕”与“抱”构成异文,可知“抱”有“堕”义,当读为“抛”。按《康熙字典》“抱”字条下曰:“与‘抛’通,弃也,掷也。”“抛”字条下又曰:“或作‘抱’。”由此可见,成语“抱薪救火”原义当为抛薪救火也。
    “持取”与“弃置”二义相反,而集于一词,义兼正反,即所谓“反训”。“反训”是一客观存在而又常被忽视的语言现象。了解它,对我们阅读古籍大有裨益。今试再从古诗文中援引数例析之。
    ⑴乱 上古“乱”兼“治”、“乱”二义。①治,使不乱。《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蔡沈集传:“而,如;乱,治也。”②紊乱,祸乱。《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传:“必于未乱未危之时,思患预防之。”“乱”与“臣”、“政”或“民”连用,也表示互相对立的两种意思。“乱臣”:①善于治国之臣。《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②作乱之臣。《管子·君臣下》:“君为倒君,臣为乱臣,国家之衰也,可坐而待之。”“乱政”:①治理国事。《尚书·盘庚中》:“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备玉。”传:“此我有治政之臣,同位于父祖,不念尽忠,但念贝玉而已,言其贪。”②败坏政治。《左传·隐公五年》:“乱政亟行,所以败也。”“乱民”:①治理其民。《尚书·说命中》:“不惟逸豫,惟以乱民。”孔传:“言立之主使治民。”②扰乱其民。《韩非子·诡使》:“下渐行如此,入则乱民,出则不便也。”
    ⑵删 亦有互相对立的两个义项。①削除,删掉。《汉书·律历志上》:“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郑板桥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即是。②节取,保留。《汉书·艺文志》:“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于“删”字下说:“凡言删 者,有所去即有所取。如《史记·司马相如传》曰:‘故删取其要,归正道论而论之。’删取犹节取也。……《艺文志》曰:‘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删其要谓取其要也。不然,岂刘歆之要,孟坚尽删之乎!”
    ⑶颇 用作程度副词有程度轻重之分。①稍微,略微。《史记·三代世表》太史公曰:“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论衡·别通》:“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②很,甚。《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三国志·魏·曹仁传》:“太祖之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论衡·明雩》:“雨颇留,湛之兆也。阳颇久,旱之渐也。”
    ⑷绪 义兼始端、余末。①始端。《说文》:“绪,丝 也。”引申为始端。《淮南子·精神训》:“反复终始,不知其端绪。”②余末。《楚辞·九章·涉江》:“鄂渚而反顾兮, 秋冬之绪风。”王逸注:“绪,余也。”《广雅·释诂一》:“绪,末也。”
⑸置 兼具弃置、设置二义。①弃置。《说文》:“置,赦也。”《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引申为弃置。《国语·周语中》:“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刘禹锡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均作此解。②设置。《楚辞·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治安策》:“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意义正好相反。
    ⑹可憎 除了含有可憎恶之义外,还有可爱怜之义。①可憎恶。欧阳修《憎苍蝇赋》:“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又“面目可憎”即是。②可爱怜。白仁甫《喜春来》词:“向前搂定可憎娘。”关汉卿《玉镜台》剧:“稳坐的有那稳坐人堪爱,但举动有那举动的可人憎。”乔梦符《金钱记》第一折:“那姐姐怕不待庞儿俊俏可人憎。”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猛见他可憎模样,早医可九分不快。”
    ⑺无赖 常义指品行不端。《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反之,又指可喜、可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辛弃疾《清平乐》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⑻伤心(心伤) 《楚辞·招魂》云:“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王逸注曰:“或曰荡春心。”伤心者,犹荡心也。愁苦、悲痛固然可使心灵激荡,然则欢快、娱情何尝不能令人神驰意摇?岂独作苦痛解哉?杜甫《滕王亭子》:“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此诗以“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作结,岂有愁苦之意哉?张文成《游仙窟》:“一啮一意快,一勒一心伤。……始知难逢难见,可贵可重。”“心伤”与“意快”并称,于其义可知矣。
    ⑼弟 古时“弟”不光指“弟弟”,而且还可指称“妹妹”。《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史记·陈丞相世家》:“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 之夫,有亲且贵。”《汉书·五行志》:“其后。,赵飞燕得宠,立为皇后,弟为昭仪,姊妹专宠。”陶渊明《祭程氏妹文》:“谁无兄弟,人亦同生;嗟我与尔,特百常情”,“兄弟索居,乖隔楚越;伊我与尔,百哀是切”。“弟弟”与“妹妹”意思相对,而可互相训释,见之不可望文生训。
    又“寡”,古亦既指“寡妇”,又指“寡夫”。
    一词兼有正反二义的古诗文语例不胜枚举。即使在现代汉语与方言中,我们也能找到它的影子。如“救火”义为“灭火”,“养病”义为“祛病”。北方方言中的“老闺女”、“老儿子”、“老妹子”的“老”,并非指年岁大,排行大的,而是恰恰相反是指年岁小的,排行末了的。
    以上,是我在阅读训诂论著之余对前人考释的一点综述,意在明确“反训”这一语言事实,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