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让我招架不住的课堂
          ★★★★
【字体:
让我招架不住的课堂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让我招架不住的课堂
 

--------------------------------------------------------------------------------
 
作者:朱明华  邮箱:zhuguanchen@tom.com  来自: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中学 邮编:215616  2004-10-14 

让我招架不住的课堂 
鹿苑中学  朱明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杰作,多年以来一直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篇目。本人作为一个有着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以往在课堂讲解这篇课文,可以不用教参,不带教材、教案,照样可以得心应手,应付裕如――写作背景讲一下,作者介绍一下,朗读,疏通文意,讲解课文的结构、主题,这样的几个环节结束也就意味着完成了本篇的课堂教学。 
但是自从学习、实践了新课改以后,我的教学方式发生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了,思维的品质和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大胆提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场面不时生成,有时真让我措手不及,招架不住,促使我更加一丝不苟地研究教材,备好学情。 
现撷录学习《桃花源记》时体现学生思维活跃的几个片断: 
当讲解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时。 
生1问:“老师,桃花源中人的衣着怎么会与外人一样呢?他们的老祖宗是秦朝时进桃花源的,而渔人是东晋时代的,隔了五百多年,衣着怎么还是一样的呢?” 
“那时又不是现在,现在有时装表演,人们追求时髦,款式不断翻新。”一学生的抢答引得哄堂大笑。 
我作回答:古时候贫民衣着装束变化是不大的,大家都穿着粗麻布衣服,但是桃花源中人的精神面貌与外人是大不相同的。这是本质的区别。 
当讲解到课文第四自然段时: 
生1问:“老师,渔人真不讲信用,桃花源中人好酒好菜招待他,并再三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为什么还要向外人说呢?” 
我回答:“因为渔人觉得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理想的好地方,他是忍不住告诉了外人。” 
一生嘀咕:“不讲信用,真是个叛徒”。 
又一生问:“渔人既然抑制不住好奇心,那他为什么不告诉‘邑人’让大家有福共享,而要告诉太守呢?” 
这一问其实击中了我回答的要害。我问其它同学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借此掩饰一下自己的窘境,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 
“渔人是想邀功请赏。”一生回答。 
“桃花源是虚构的,渔人告诉太守也是作者随意虚构的。”又一生回答…… 
我作总结:同学们,刚才我的回答有失偏颇,渔人向太守汇报,官府派人去寻找桃花源,不复得路,而确有其人的高尚人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也“未果”,证明达官贵人找不到,更不要说凡夫俗子了,作者这样设计情节,暗示着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是一个“乌托邦”,这其实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老师,既然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渔人为什么不申请住在桃花源?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呢?” 
“老师,为什么桃花源中人不跟渔人出来看看再回去呢?” 
…… 
我知道有些问题是钻了牛角尖,但这与创造性思维又有多大差别呢?在课堂上,我显得有点黔驴技穷了,但不管学生提怎样的问题,我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竭尽全力回答好每一个问题,虽然有时困惑,回答的不能让学生满意,但我绝不往学生头上泼冷水,我要调动好学生“问”的积极性,保护好学生的这份热情,以前我捧着教材走向学生,现在学生捧教材走向老师,我认为这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我不懂可以教后查资料,可以向同行请教,甚至可以来一句:“这个问题我也没搞懂,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中学   朱明华 
高级教师,张家港市教学能手、学校副校长 
邮编:215616 
电话:0512——58900002 
13962298959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