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实验小学 吴远玲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照耀在中国大地上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一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凸显其中的则是一个大大的“人”。
“这个词在我活了30多年后才占据了我的脑海。但是我仍然无法直接谈论它。”这是诗人、散文家沉河《生命》一文开篇的话,犹如奇峰突起,霹雳乍响,由不得你不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继而转向深深的思索。多少年来,无论个体还是整个民族,生命意识何等薄弱!人降生到世上,似乎就带着名字,带着家庭背景,带着贵贱的身份。彼此以名字相见,以名字背后藏匿着的身份、职位、财产等相交。而生命——这个最客观的存在,偏偏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人们终于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应该首先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成长的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要正视其生命的存在,要看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物体”或“精神虚化”的抽象体。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我们教师神圣的天职。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交通安全教育课上,我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并不是对生命没有感觉,而是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以及对他们渗透生命的信念。
车毁人亡,鲜血淋漓;骨肉分离,痛不欲生……当一幕幕令人惊心的画面出现在电视荧幕上的时候,我真担心孩子们能不能看懂,因为我面前的孩子都只有六岁左右,对于车祸这一充满血腥的字眼他们还很陌生,对于什么是死亡与生离死别他们更是茫然。然而我更担心的是这些无情的车祸会给孩子留下什么阴影。当录像播放完后,我对他们说:“孩子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只有一次,是非常宝贵的,它失去了就不可能再回来。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接下来我把录象中提到大几个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归纳了一下,诸如不能横穿马路,不要坐酒后驾驶的人开的车,哪怕是自己的父母。说到这里,有一个小女孩很着急地站起来说:“我叫我爸爸不要喝酒,他就是不听。”哦,孩子不是看不懂,在他的潜意识中,他已经模模糊糊知道了画面的意思。叫我担心的是,居然有如此糊涂的家长。这不正应验了沉河先生的那句话“这个词在我活了30多年后才占据了我的脑海”吗?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人活了一辈子还没弄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很多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时候,对自己宝贵的生命竟然如此淡薄。唤起家长对生命的珍重,从而唤醒孩子对生命的敬畏,这也是我们应该尽快尽量做的工作呀!这个小女孩还向大家讲述了她的哥哥溺水而亡的故事,讲着讲着,她的眼圈红了,她为哥哥永远不再回来而难受,而更深层的则是这个生命的消逝在她的脑海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我们班要求学生每天都写点东西,一句话,一幅画再加以简单的说明都行。在那天的“日记”上,有不少孩子写到了关于生命的话题:
“今天,我在学校(电视上)看到很多人死了,我觉得很害怕。我想以后我再也不会横穿马路了。”
“我给爸爸打电话,我对爸爸说:爸爸,你的车能坐几个人?爸爸说:能坐五个人。我就把在学校看电视发生车祸的事告诉了爸爸,叫他不要超载,不然会发生交通事故。”
“星期天,我在楼下玩,我看见有一只小狗在公路上跑来跑去,突然有一辆大卡车开过来,差点就把它压死了。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要遵守交通规则。”
“有一次,我们坐爸爸的车,车还没停稳,爷爷就急忙下车,差点就掉进田里了,太吓人了。”
……
孩子年龄太小,他们所看到和想到的是他们亲身接触到的,然而他们内心的深处,对于生命为何物,是没有具体概念的,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想一想吧,宇宙浩瀚,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诞生生命,而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从无生命大有生命,从有生命到有人类生命,历经亿万斯年,才有人类生命中的我的生命、你的生命、他的生命,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我们怎能不敬之,惜之,爱之,珍之!也许我们这样做了,就不会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消息的传播,就不会有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因为自己的莽撞而轻易地凋谢。
因为生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应当为自己能拥有这至高无上的生命而心存感激;因为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对他人怀有一份宽容与尊重。正因为我们的“惺惺相惜”,这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人间才会变得更加温馨,孩子们才会身心健康地成长,我们也才会真正拥有一份做人的尊严……
老师,请您敬畏生命,也请您向您的学生渗透生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