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大树底下有个洞
        ★★★★
【字体:
大树底下有个洞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在讲学中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大树底下有什么啊?学生说,大树底下有个洞。洞里有什么呢?学生说,洞里住着一只狐狸……
  这位老师的课我没听过,可是这样的教学是经常可以听到的。我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上《小马过河》第二段,老师问,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什么呢?学生马上就都举手了,老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课文中都写着呢!)老师很高兴,说,对,那么,小马是怎样回答的呢?学生说,小马说,怎么不能呢?我很愿意帮你做事。老师表扬说,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你们在看看,老马又是怎么说的呢?……一堂课,就这样老师问,学生答。看上去小手如林,对答如流,可是热热闹闹的背后是什么呢?
  常常有老师对我说,语文教学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对具体课文的理解了。早时候,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是满堂灌;后来倡导提问,老师就一句一句问学生,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现在是老师也不能问了,要学生自己来问……我们语文老师真不知怎么办了!
  其实,语文教学没有什么单一的方法。一堂语文课中,总是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我们该讲解的时候还是要讲解,该提问的时候还是要提问,该放手的时候还是要放手的。像上面提到的《小马过河》第二段,就内容来说,是很简单的,老师不说不问,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我们为什么非要去讲,去问呢?这种段落,我个人的观点是让学生读一读就可以了。如果你实在不放心,你可以把里面的句式挖掘出来练一练:小马(  )地说,老马(  )地说。他们的说有什么不同呢?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我们老师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设计新颖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把教材钻研透是上不好语文课的。我前两天到一个学校去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发现一位教师的备课很认真,刚开学,就已经备了20多节课了,但是仔细看她的备课笔记,我发现她的备课根本没有动脑筋,一篇课文,五个自然段,她每段的教学都是:把这一段读一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这样备课我一天可以备40节,也许还不止呢!呵呵。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