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燕山小学 张 煊
在学校,常常为一些调皮学生而伤神。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服老师的管教?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一会儿东倒西歪,一会儿叽叽喳喳,“闹”得一堂课如开锅的油;课外是天马行空,无人敢问。对比我们的学童时代,怎么也不敢这么“嚣张”,老师的一个不高兴的神色,哪怕是皱皱眉头都会诚惶诚恐,暗地想:今天肯定又要挨批评了。如果在一堂课中谁坐得端端正正,那一定是老师的乖学生,小红花、小红旗肯定有得戴。如今我们并没有摒弃“红旗飘扬”、“红花似锦”式的称赞和表扬方式,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再喜欢这些“红旗”和“红花”?不!绝对不是。我们的学生无时无刻不期待着老师的肯定和赞扬。
“学生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服管”的这种行为,我称之为“学生的反叛”。究其“反叛”的根源,笔者以为与教师的“师道尊严”不无关系。
何为道?道即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所遵循的规律。师道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和所持的教育思想、理念。“传道、授业、解惑”之道,是为前人之师道。今之师道,在其理论上己上升为对其主体对象——人(学生)的价值作用(本文述称为教育)。其作用即是把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主体对象上得以形成的过程和最终结果的体现。
这里不得不说说教师地位对教师的从教心态的影响。长期以来,为师者,以其学识的渊博,工作清苦而倍受世人敬仰,尊师之风一时盛行,其社会地位可谓蒸蒸日上。“老师”这一名词,在芸芸学子的心目中,其地位的演蜕也就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代名词。在师长面前,学生“不敢高声语”,在师长面前,得循规蹈矩。为了迎合老师,学生卖乖取巧、唯唯诺诺。而为人师者在这样的学生面前自觉形象高大,欣然受之,师之尊也就尽显无疑。然而在教育中,重结果,轻过程,加之社会评价的急功近利现象,造成了教师在尊严理念上种种偏差:为使学生有好的成绩好的表现,忽略了我们的主体本身价值的存在,视学生为灌输的容器;为求学生在行为、思想上整齐划一,视学生为掌中玩偶,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和人格,肆意泯灭学生的天性。挥舞着指挥棒造就的只是一个个低能的、毫无创造精神的社会傀儡。呜呼!我为此生之“艰”而痛心疾首,其性泯灭;为有此“尊严”之师而黯然伤神,其过孰容?在“崇师、尚师、唯师”的“尊师之道”的沐浴下,赫然紧握“屠刀”,欣欣然享受着“尊严”带来的种种殊誉,扪心自问,难道不觉有愧?
在当今教育思想突飞猛进的现实中,新旧观念交替挣扎,如果还纠缠着“礼”、“义”的鞭子而不肯放手,足见其灵顽不化,不管在你的脑子里“师尊生贱”的腐朽思想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将受世人所唾。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诞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学生的人性和个性才得以自然流露和张扬。为此,为师者应给予学生健康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
我们不是在宣扬着人性的回归吗?不是在倡导张扬人的个性吗?何以让学生的人性和个性的本能得以充分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更新教师的观念。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以“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教育大会,德洛尔博士的主题发言特别强调了教师的四点职责,明确指出教师要与学生保持重要关系。而这里的重要关系是指什么呢?笔者以为是:建构新的师生关系。我们不得不摒弃那种居高临下而又须苦苦挣扎才能维系的“师道尊严”,尊严绝不是强制和权威的宠儿,而是须要重新审视和探索新的为师之道和为师之尊的理念。这点,我们有许多老师都有了一些大胆尝试且初有成效,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使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者尊严回归的曙光。
痛定思痛,我们不能再枕着学生的人格而酣然入睡,只有把学生当作是人的个体,在维护学生尊严和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定位师与生的关系,我们崇尚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但这绝不与师道之尊严相悖。师道与尊严这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本就有着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与之脱离而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