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跳蚤”缘何成了“爬蚤”?
        ★★★★
【字体:
跳蚤”缘何成了“爬蚤”?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跳蚤”缘何成了“爬蚤”? 


邮编:213232        地址:江苏省金坛市涑渎小学
        姓名:徐吉华        电话:0519——2733202
《读者》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速跳起,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的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只能触到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终于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将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缘何成了“爬蚤”?不是因为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在一次次的受挫中学乖、以致麻木了。尽管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但它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潜意识地罩住跳蚤的心灵,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啊!  
审视教育教学工作,我不禁思绪万千,许多教师不正搬演着“玻璃罩”这一角色吗?他们为了捍卫所谓的“标准”,无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在追求“完美”中,上演了诸如“冰雪融化了就是春天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喜欢课文的内容”等一幕又一幕。在一次次残酷的打击下,学生真的“聪明”了。经验告诉他们,思考时千万不可“随心所欲”,必须揣摩老师的“标准”。就在这一次次揣摩中,个性鲜明的学生失去了自我,个个成了老师“标准”下的“好学生”,发散思维受到抑制,创新精神荡然无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良好的自信心、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知识不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的探索精神,而不是追求所谓答案的完美。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摒弃“标准”的束缚,为学生营造广阔、自由的空间;要坚持正面评价,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展开争论,学生的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一定能得以持续发展。我在执教《乌鸦兄弟》时,没有以“懒惰是可耻的,也是没有好下场的,乌鸦兄弟必然会走向死亡!”限制学生,而是针对结尾的空白,营造了广阔的空间,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故事的结果。经过几度思考,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思维。生(1)兄弟俩落到了冰冷的雪地里,吓得连滚带爬地钻进了一个树洞——小松鼠家。小松鼠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教育他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生(2)兄弟俩掉到了冰冷的雪地里,眼看就要冻死了,兔妈妈正好路过,好心地抱起了他们。带到家中,让他们睡上暖炕,还让他们喝了热汤,才挽救了兄弟俩的性命。兄弟俩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终于改掉了懒惰的陋习。生(3)兄弟俩正好落在了老大爷的篓子里,被老大爷背回家。经过大爷的悉心照顾,它们恢复了健康,还从老大爷那儿学到了勤劳的美德------学生的思维多么浪漫,富有神奇的童话色彩;心地多么善良,怀着治病救人的美好愿望!
“跳蚤”变成“爬蚤”的实验已经说明了一切,但愿这样的悲剧不会在学生身上重演!
 
徐吉华:男,30岁,任教语文,小学高级教师,《新作文》杂志社特约研究员,金坛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优秀教师,市十佳师德标兵,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科研工作者,承担金坛市课题《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构建》。撰写论文在《辅导员》、《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报》、《江苏教育研究》、《成才导报》、《班主任之友》、《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新作文》、《德育报》、《中国教育导刊》等十多种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三十多篇。


(此文尚未发表,诚请各报刊杂志编辑前来指导、编稿。)
版权归徐吉华所有,谢绝引用、转载。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资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