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历史足以让我们深思: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一时学术大盛,这是由相对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造就的;明清两代,复古之风盛行,便是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所酿成的恶果。
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自由、和谐、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才能自由与自主地进行思考、探究,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实践,从而具有创新与超越的可能。如果没有民主,学生感到有压力,不安全,时时处处谨小慎微,顾虑重重,一味看老师、领导的脸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被抑制,激情被消弭殆尽,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谈何创新?
如何创设民主环境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转变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师生之间少有民主。究竟为什么呢?我以为关键在于学校、社会过分看重于教育的眼前效果。其实,教育是一种长效应的劳动,它的成功与否,只有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看他们的工作素质高低,才能作出判断。因此,我们不苛求学生每个知识点必须理解得正确透彻,每一言每一行必须中规中矩,而是期望他们,具有对自我发展不懈追求的精神和勇气,追求知识提高以及道德完善能够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着眼于长远利益,我们便会善待每一位学生。
1、 善于容错。
所谓容错,就是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所应具有的容忍精神。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我们不必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因为,学生最终能够自行纠正,或者不妨把它看作一种学生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关键是保护其探究的兴趣,让其通过一次次地出错之后,找到探究的方法,获得不断进取的精神。
一位美国专家露卡丝女士为成都市鼓楼小学三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美术欣赏课,真可谓是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任何想法,而且特别尊重有不同意见,敢说真话的学生。当学生逐个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以后,露卡丝对这些实际上不太合理或者根本是完全错误的东西,都予以容忍。她微笑着告诉大家:“你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你们还是应该进一步地了解这些作品,看看作者的想法与你们的想法是否吻合。你们应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查资料、看原作,也可以到电脑网络上去查询。”她的这种容错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2、 尊重发展人性和个性。
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具有人的各种需要:低层次的,吃穿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再高一些,尊严、友谊等个人精神需要;更高一些,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等社会精神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性的正常需要,教师应当尊重它、满足它,并发展它(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使学生从中强烈地体验到一种作为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有些学生看起来高层需要并不强烈,甚至似乎没有,教师对此也不应放弃,而应该认真分析,是什么原因使他的需要深潜于心:是家庭环境?是学生环境?抑或是教师因素?……尽量创造条件,培养、满足他对精神的需要与追求,丰富他的人性。
另外,也要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更何况是人呢?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去训练学生,最终只会使学生身心困顿,降低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他们才会在不断的成功中自信、自觉、自强,学习不再是令人生厌的,老师也不再是面目可憎的了。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气氛之中,从中真正体会到做人的幸福与自豪。
二、 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一走上讲台,往往把自己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具有无上的权威与尊严,即所谓的“师道尊严”。在这种角色下,教师高高在上,可以任意发号施令,根本不了解学生需要;动辄训斥、责问,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备课照搬《教参》,或根据主观愿望设计教学,漠视学生实际;完不成教学任务怪学生,学得不好怨学生,师生关系紧张,甚至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正如校园魔鬼词典所说的:“上课——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如此氛围之下,学生如何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本无可厚非,但教师是否可以以一种较为可亲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一副“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的面目。
1、 学生生活中的朋友。
比较教育丛书《美国的小学教育》一书中讲到美国有一所小学,26个班级,只有28个老师(包括一个校长,一个校长秘书),一个班级一个老师,学校的其他工作都由老师兼任。一位老师从上学到放学,一整天都一直与学生在一起,吃饭、活动、休息都一直与学生在一起,他融入了学生之中,他成了学生的大朋友。因此,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能力,他都了如指掌,孩子也乐于与他在一起聊天,谈心,游戏。
的确,一个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个性。他们需要理解、尊重,也渴求有自己信赖的朋友向他倾吐心声,与他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或者得到他的帮助(这种需要在高年级学生中显得尤为明显)。教师应该走下“神坛”,放下“师道尊严”,像那些美国教师那样,与孩子交朋友,深入孩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才能感觉到他们的思维特活跃,特可爱,许多真知灼见也正式在这种情形中才能被发现。
2、 学生学习中的助手。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民主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帮助”两个字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后进生较难转化,固然是因为他们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然而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教师在转化过程中,忘了给学生当助手,而是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强迫学生学习,结果和学生搞得很僵,好心办了坏事。
给学生当助手,就意味着要深入学生心灵,寻找最多的知识联系点,在学生与知识之间铺设桥梁,至于采用何种方式“过桥”,那是“主人”的事了。或者仅仅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动探究。给学生当助手,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学生学习失败,不应失望,更不可挖苦,应给予鼓励或者指导,引导他重新树立信心,走向成功。
日本茨城大学副教授向野康江在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上了一堂题为《虾》的绘画创作课,他既不范画,也不讲授画法,只是提供了绘画工具、虾、友情卡等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自主表现,自主评价,自主修改。而他仅仅是这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助手,课堂上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学生主体精神得到极好的发挥,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