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多媒体,爱你要商量
          ★★★★
【字体:
多媒体,爱你要商量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多媒体,是一种新兴的少数人熟练掌握的生产工具,代表着一种先进生产力。在一些前卫的教育者看来,就是现代教育的代名词。因而,如今听到的一些公开课,大部分都积极地用上了让大多数人羡慕不已的多媒体,而那些朴素而扎实的课变成了狗肉,闻着香,吃着味道也不赖,就是上不了正餐,在评价过程中相形见绌。从而,使得很多学校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老师们一开课,便有一种多媒体课件意识。我聆听了一些课,思量一番,时下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觉得还须商榷。
  首先,错误的把使用多媒体等同于体现了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得一些公开课在用时不考虑要不要用?为解决什么而用?在一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公开课上,我看到的课件只是一幅书上的插图,几个新词,几个句子而已。付出了设计的代价,只是用它来代替老师的板书、朗读等内容,真有点亏本。如前所述,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只能代表生产工具的先进性,能反映一些使用者思想,但不能证明使用者的思想先进与否。工具的使用要从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否则多媒体泛滥成灾,教学事倍功半。
  其次,只看到了这种工具视听结合,灵活组合能让学生兴趣昂然的优点,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大目标。有些课件的设计颇有吸引力,特别是写景的文章,查找资料,东拼西凑,化一番功夫,总能剪辑得让人身临其境。我听过两堂《桂林山水》的,老师的水平很高,一流的,听完课,对师生课堂上的表现淡漠了,只觉得贯穿整堂课的桂林美景在脑中回绕。通过一堂课,我想学生对桂林有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词句也能透彻的理解,只是有些遗憾,因为课件太美了,它夺走了学生对文章的关注,对文字本身的想象力。西施的美在于我们有美的经验,而且无法看到,只能神往,这就是文字组成美文的魔力。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清、静、绿我想是有一定的经验了,一定要让他们在课件的画面上指出,象这样叫绿,这样叫清,这样叫静,如此“透彻”的理解反而抑制了想象,我们有时讲不求甚解,模糊认识,就是因为文字表意的模糊性,有了文字,可以借助表象想象。当然不可否认,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是靠形象思维的,但我想对于这篇通俗的美文,大可不必形象到抓只老母鸡来认“鸡”,而且智力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经历不断抽象后的想象和创造。要知道,我们的学生不太喜欢看书,精彩的电视节目,豁人了目的视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呀!
  再者,说句客气的老实话,很多同仁对多媒体的使用还不熟练,在设计教学及课件时,总想法如何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过程展现出来吸引学生,削弱了对教材的挖掘,对学生水平的了解,结果化了一番功夫,学生的兴趣浓了,但智力(思维),技能的训练时间受到限制,最终的目标达难于稳固。听了这些课,总觉得,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上再少化些人力物力,特别是时间,我想教学的效率可能会更高些。
  这些年我们一直再提培养兴趣,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技术,给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在提高学生兴趣有着无以伦比的威力,使用得当,定能深深的吸引住学生,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能直观的展现出来,而且能提高课堂效率。但使用不当,只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难于形成持久的兴趣,相反,还会剥夺学生的时间,导致主体性难于体现。所以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还须斟酌一下,用与不用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率上有何不同,如何用,能使学生兴趣大增,并能持久,而且在语文能力上能得到充分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观念的更新,希望多媒体能无可非议成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为广大师生所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