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学生的自评给我们展示了什么
        ★★★★
【字体:
学生的自评给我们展示了什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学生的自评给我们展示了什么 
 
教学    2005-05-17 15:34:14 
   
□ 夏献平 

    高中新课改中,一个模块教学结束时必须及时给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工作。在学分认定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业成绩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系统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自评。那么,如何看待学生的自我评价?自评在学分认定中的地位如何?
非A不填:深层原因在哪里
    从某校部分学科的自评和互评结果看,98%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评了“A”。这是否说明他们对前一阶段的学习状况都是持肯定态度呢?他们果真都那么自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都评“A”呢?某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为此老师多次找他谈过话,且学科的模块考试成绩不及格,按理他的自我评价应该是“B”或者“C”才符合事实,但还是将自己评成了“A”。
    造成“A”泛滥的根源在哪里?一些表现并不优秀的学生为何也将自己评为“A”?一是“自卫”心理。部分学生担心学分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升学。从他们获知的信息看,高考会与学分或多或少挂钩,若评价太低,势必是自我“伤害”。二是从众心理。大家都打“A”,为什么我不打呢?三是敷衍心理。认为平时的评价没什么实际用处,将来怎么样还是看高考,因此,随便写上A,也没人来计较你。四是虚荣心理。只有评上较高的等级才能在同学和家长面前有“面子”。五是学校态度使然。学校对各“等级”的人数没有指标限制,没有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组织这样的评价活动。再说,多点儿A,对学生、老师都没什么不好。正因此,间接鼓励了更多学生去选“A”。当然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到位,而与教师的评价存在反差。此外,获得好的结果,是人的基本愿望,只是部分人只重结果不重实际过程而已。
遭遇挑战:如何对待传统价值观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其中谦虚和诚实,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倡导。然而,部分学生的评价结果中却很难找到它们的“影子”。事实上,也有极少数在模块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将自己的学分打成了“B”。但个别分数很低、学习态度欠佳的反而评了“A”。应该说,敢于给自己评上“B”的同学是有一定勇气。他们有的认为,这次反正没考好,只要不打“C”(不合格)就心满意足了。还有人认为,这次确实比别人差,但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力争在下个模块取得好的等级。
    不管怎么样,在评价过程所暴露出的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到位、不诚实和不谦虚的倾向,令人深感不安。它直接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若对他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会影响到今后评价工作的开展,更是对他们身上出现的不谦虚和不诚实的直接肯定,而威胁着一些传统美德在后代的发扬光大。事实上,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张扬自我和谦虚诚实的关系问题。在积极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我很重要”、“我能行”的态度的同时,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理解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新的困惑:评价过程面临走过场
    虽然学生自评的结果并不准确,但若组织到位,其意义仍然不可低估。首先,自我评价过程可以成为生动的自我教育过程,通过在自评、互评活动中的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可更好地认识自己。其次,评价过程本身能唤起他们进行比较深刻的反思和总结。虽然课改前,部分老师也开展类似总结评比工作,但毕竟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再次,评价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看学习态度和能力等。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这一活动呢?其中关键的措施是,评价时应对每个班的各等级的人数有一定硬性指标限制,例如,至少要限制A(优秀)的人数。“A”的指标数一般不应超过班级总人数的50%。否则,评价的激励价值将会减弱。
    国家课改实验方案指出,有效度和信度的学分认定应该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然而,什么样的学分认定才是有效度和信度的呢?由各学校自我组织的学分认定,在现阶段要做到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很困难的。学分认定工作若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学校开展的过程评价等活动离“走过场”的结局也就为期不远。(本文得到了邓山、陈振亚二位老师的帮助)
(作者单位系深圳育才中学)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