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听说体育课因故不能上,同学们很不高兴;如果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这不能责怪学生,因为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不感兴趣的事大人也不愿意做,何况孩子!但是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东西,我们的任务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高高兴兴地上语文课。
孩子们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东西,而陈旧的教法只能使他们昏昏欲睡。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巧妙的教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则不仅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赤壁之战》的第一段写的是大战前夕交战双方的形势,如采用读读、问问、议议的一般教法,恐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用彩色粉笔画了一幅战前形势简图,让学生对照图读课文,然后对同学们说:“打仗前,指挥官总要对部下分析一下形势,如果你是曹操,你对部下将作怎样分析?如果你是周瑜,你又对部下如何讲?谁认真读书,谁准能分析好。”学生埋头读书后,争先恐后地举手,跃跃欲试,有的当曹操,有的当周瑜,个个讲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我看此法甚妙,熟读全文后,又对同学们说:“打完仗要作一下总结,胜利有胜利的原因,失败有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周瑜,对得胜的将士怎样总结?如果你是曹操,对残兵败将又如何交代?”在大家练习的基础上,一个当周瑜的同学到台前笑容满面地说:“我们抓住曹操的弱点,巧施妙计,打了个大胜仗!这也是你们英勇善战的结果,黄盖老将军功劳不小啊!好,都到后帐喝庆功酒去吧。”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当曹操的同学无精打采地走到台前,有气无力地说:“将士们,我们打了大败仗,现在就剩下你们几个残兵败将了。都怪我,太骄傲了,光觉得自己人马多,力量大。真是骄兵必败啊!”这样,不仅引起了兴趣,而且使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理解了课文的真谛。
小孩子最喜欢看电视,当然也喜欢表演。“新大纲”里说:“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据此,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我设计了“拍电视剧、适当插入课堂表演”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剧吗?喜欢当演员拍电视剧吗?谁拍过电视剧?噢,没人让你演。现在机会来了,‘深圳春蕾小学电视台’想拍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内容都确定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西门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故事,稍加改编就是很好的剧本。导演也定下来了,就是徐老师——简称‘徐导’。我就选中你们四(2)班的全体同学来当演员,愿意不愿意拍电视剧?好!请看,片头已制作完毕。”
(出示片头图)
三集新编历史剧
西门豹
导演:徐老师
演员:四(2)班同学
制作:深圳春蕾小学电视剧制作中心
同学们高兴极了,有的甚至认为真的要拍电视剧呢!其实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接着说:“同学们,要想演好戏,就要把剧本读熟。《西门豹》的故事情节要弄得明明白白;剧中有哪些人物,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更要了解得清清楚楚。请‘演员’认真读剧本,要读得滚瓜烂熟。谁读得最有感情,体会得最深刻,谁就可以当主角。”这样,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来“拍电视剧”——到台前表演,“演员”演得有声有色,“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不再感到上语文课枯燥无味。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积极动脑,加动作,编台词,以课文为基础,又有所创新。下课后,同学们团团围住了我:“‘徐导’这样上课真有意思,我们天天都这样上,好吗?”
小学生争强好胜,最喜欢比个输赢。语文课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见了,亲人》一课感人至深,最适合朗读。我教此课时,开了个“小小朗读比赛会”。听说比赛,同学们来劲了,纷纷报名参加。每个参赛同学读一段,读后大家评,不仅打出分数,还要提出优缺点,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读好课文的过程。评后,对参加比赛的同学发一张小签以作奖励,他们非常高兴。没有参赛的同学不肯罢休,一致要求再来一次比赛。
爱憎分明也是小孩子的一个特点。我发现他们在看完电视、电影后,总喜欢指手画脚地对人物评论一番。语文课本里也有许多人物,如《将相和》,故事情节跌宕曲折,特别是文章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蔺相如、廉颇等栩栩如生的人物。能不能让小学生对这些人物评论评论呢?于是,我在教学此课时安排了一个“《将相和》人物小小评论会”的环节。乍听起来,“评论人物”似乎非常深奥,其实对小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要他们谈谈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而已。评论提纲简单明了:(1)《将相和》里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2)《将相和》里的人物你不喜欢谁?为什么?由于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已有了较深的感悟,他们有话可说,评论会开得很是热烈。有的说喜欢蔺相如,有的说喜欢廉颇,有的说两个都喜欢;有的说不喜欢秦王,有的说不喜欢赵王,也有的说不喜欢赵王手下的那些大臣。而且说的理由也比较充分。思维的撞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些同学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我还喜欢推荐蔺相加的那个人,要不是他的推荐,蔺相如还没有机会为赵国效劳呢!”“我只喜欢赵王这一点,他能够论功行赏,封蔺相如做上卿,没有埋没这个杰出的人才。”看,这不正是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吗?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碎”的精神,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的。但是,毕竟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刻苦钻研,努力探索,把课上得活、新、实,就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高高兴兴地上语文课。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深圳市春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