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当前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
【字体:
当前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学生的作文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口号连篇等现象一直困绕着语文教师,我们每每读到这些文绉绉的、缺乏真情实感、毫无新意的文字,便感到肉麻且无可奈何。但静思之后,觉得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这个主观因素,应该从客观上去分析问题。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文的这种状况进行过一些粗浅的调查与分析,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成因
   1、阅读源的影响使学生作文模式化。
   学生的阅读源主要来自语文教材、报刊、作文选等,而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好文章,模仿其结构或套用其思想内容也就是很自然的,这些习惯从小学中年级就开始养成。①材料千人一面:写同学、朋友有《小木船》(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为范本:先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因闹矛盾而感情破裂,后来朋友(同学)要离开,这才互赠礼物,互相道歉,恢复友谊;写老师都是深夜备课,带病工作,关心学生的;写长辈就责任心强、乐于助人……很多所谓的作文选也乐此不疲地登载这类文章。②结构千篇一律。如写记叙文就模仿《一件珍贵的衬衫》(初中92版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开头:我珍藏着……,每当我看到它,……就浮现在我眼前,……就不由得想起……。③抒情众口一辞。报章新闻在这方面起着“示范”作用,什么“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紧密团结在以××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教材、作文选、报刊文章等都是很有权威的,如果学生由阅读以致模仿,不加以吸收改进,必然会写出模式化的文章。
   2、教师评改的导向使学生作文的思想情感虚饰化。
   教师在评讲学生习作时,一般都拿一些优秀的习作作为范文在班上读, 并且指出开头怎样好,中间的组材如何巧,议论抒情有深度,结尾又会呼应等。这样做法本意在表彰学生的,但言外好像还有要学生学习这样写的意思。学生在“范文”的影响下,便不管什么虚情假意,照抒不误,反正老师喜欢就行了。其次,教师在给学生评改作文时,往往带着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作文中的材料,对学生的议论抒情就地认为不够深度和高度,因此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应怎样抒情、怎样议论,甚至给添上几句成人的议论抒情,使本来充满纯真的思想内容受到了成人的虚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照着“贴标签”了,教师的这招真是吃力不讨好的。
   3、外来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学生的语言表达退化和低俗化。
   香港的影视往往运用夸张、集中的表现手法,有时为了强调所谓生活味不惜用上很多市井粗话,方言土语作对白,这些我们传统规范的文化中是没有的,因而激起学生运用的兴趣,在平时书信及作文中出现很多诸如“对唔住(对不起)”、“    先啦(就这样吧)”、“挑!睬  都傻!(操!理睬他都是傻的)”等等不紊不类的语言。还有网络上的聊天,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的,也有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显示出这种习惯,使得语意跳跃大,过渡欠自然,尤其人物对话,连接起来竟难分辨是谁说的话,其他表情动作的修饰述说就不用说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出现退化、俗化的迹象,又怎能写出质优的文章呢?
   4、考试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创造思维单极化。
   教师都有一个很明确的态度:考什么就练什么。如前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写议论文,中考作文都是写记叙文,教师在备考时就跟着训练相关文体了,这就很大程度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为地使学生的作文思维走向单极化。这类题目也容易被一些喜猜题者猜中,影响选拔性考试的信度。好在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及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都注意到这一点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命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更强调写真情实感,实话实说。
   5、缺乏系统的训练教材使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化。
   现继续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92版)都是把作文训练放在每一单元课文阅读之后,本来很连贯的训练内容分散到各单元之后就只有一两页的文字,而教学参考资料也没有作任何要求,只有几句参考意见。即使是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的训练要求,也很笼统,且时间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学生都有一种倾向──重阅读分析,轻写作训练。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写作训练,无论效果如何,都很少重复训练了。作文训练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作业份量的一种形式。目前试行的新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能把作文训练、口语训练与阅读训练分开来,但仍有不足,就是写作与阅读联系不大,训练的课时仍偏少,有很大的随机性。
   二、改变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状况的对策。
   1、切合实际定好写作训练计划。
   已使用新教材的年级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实际适当增删一些作文训练内容。还用原教材的年级,教师可对照新大纲对作文训练的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吐故纳新,定好学年或学期的作文训练计划。我就根据初三级的特点定好“着重训练学生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文章”总体计划,并淡化文体,拟出使学生有自由发挥空间的训练板块:①本性独白(心理描写);②身边的物理(化学)现象;③热门话题(议论);④实话实说(综合);⑤自由天空(综合);⑥中考作文题集(综合)。另外,时间要保证,我的做法是一周保证两课时以上的作文训练时间,原则上一节评讲,一节习作,不够可增加,但绝不减少。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教师作为主导者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与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帮助、带动学生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走向感情,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 
   ①投其所好。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差异较大,若以一题命之,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写作兴趣,我们可以用弹性的要求“喜欢什么便写什么”。这样,电影、歌曲、足球、名星、焦点新闻等都可成为触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素材,甚至有个学生喜欢玩电子游戏,我也让他写一篇介绍某一电子游戏的规则、玩法及技巧的文章,再让他写一篇对这一游戏进行评论的文章,他写的这两篇文章比以前任何一篇都好。 

   ②欲擒故纵。我在辅导反映家庭教育题材的作文时,先问:“你们有没有被父母惩罚过呀?”学生都说“有”,接着问:“你对父母的惩罚态度如何?”学生说出自己的委屈与不满后,便引用这样一则小故事: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8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打碎了邻居的玻璃。 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 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可他没有钱,父亲说:“钱我可以给你,但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他终于还给父亲12.5美元。说到此,我又问:“你们对这个孩子及他父亲的态度又如何?”待几个发言后,我接着说:“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同学们“哗”的一声后,我又说了一个这样的民间故事:
   有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母亲叫他向父亲认错,父亲听了孩子说“我错了”之后便不再追究了,于是这孩子每当做错事便向人说“我错了”,很多人就原谅了他。后来,这孩子成了罪犯!──法律不会原谅他。 同学们若有所思,我便说:“这节课我就讲这两个故事了,剩下时间把你的感受看法写下来吧,能结合自己经历写最好。”
中学生正处在逐步走向独立阶段,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加入分析讨论之中,新的认识、新的感悟、新思路、新题材便在心中诞生了。
   ③即兴训练。即是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引导,使其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有一次我在阶梯教室上作文指导公开课,由于椅的坐板和桌的面板都是活动的,学生玩兴很浓,“劈哩叭啦”响了几分钟才停下来。开始上课了,我便说:“刚才大家研究这活动的桌椅很投入,试把你的研究结果写出来,好不好?”课后有的老师还以为是我特意安排这个练笔的。将一些特殊情况因势利导变为学生作文训练的素材来个“即兴训练”,真可谓一箭双雕。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声像媒体、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等形式创设情境。真情无价,只要我们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就会发现里面是多么的瑰丽!
   3、开掘学生作文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大力提倡生活作文,但学生主要时间在课堂上,不可能长期投入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那么如何开掘学生作文的源泉呢?
首先是要开掘“阅读源泉”。①利用课文的信息作为写作源泉,如你对《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批判还是同情?完整地读完《我的叔叔于勒》后说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不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给桃花源的人写一封信,向他们倾诉一下你的感受等。这些回答式的小作文既可使学生言之有物,又可训练思维。②增加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多读可以间接地了解生活现实,学习写作技巧,这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直接赋予的。因此,对于学生,加强阅读是重于“生活”的一种写作需要。③引导学生学会品评。品评文章,可以使学生认识作品的优缺点,作者思想的局限性,自觉地避免盲目模仿,多写性灵。其次是要开掘情感源泉。生活不是作文的唯一源泉,情感才是文章的生命。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开掘情感之源,无情的山水,充满着情趣,人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逐步养成睹物抒怀的习惯,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层出不穷。但我们又要避免无限拔高的假情,牵强附会的虚意。情感还是美感的基础,也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4、引导学生说真话,创新意。
   古人有“我手写吾口”的说法,现代有“文章得失不由天(鲁迅《别诸弟》”的警句,都强调文章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个性。如何引导学生做到这点呢?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文章切忌随人后。”魏际瑞在《伯子论文》也说:“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我要补充说:“文章要众人不敢言者,我敢言;众人敢言者,而我敢变。”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我们不随人后,敢言敢变,不虚饰,不做作,如做人一样行文,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有创意的文章来。
作文教学的探索任重道远,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不畏艰辛、不惧力微,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累积,相信可以改变目前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这种状况的。 

  

   [本文获2001年市语文学科“中学作文教学改革”课题研究(1999-2001)结题论文一等奖]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