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同时还可以给我们美的感受等。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是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功能和力量。欣赏音乐既可以调剂精神,又可以受到教育,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文化生活。人对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创造,而且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训练思维,提高人的生活品位,使人的精神追求建立在高起点上。忽略了音乐的作用,特别是对孩子,是一个大失误。如何把音乐这一美好的事物引入课堂,实施语文教学中的“请你欣赏”,改善教学质量呢?
从我本人在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和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我认为把名歌名曲引入课堂教学是一个推行的途径——语文课中可以创设“音乐课堂”,实施“请你欣赏”。
二、现今语文教学组织模式现状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组织教学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固过定模式。或以鼓励为主,表扬某位同学坐得很端正,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或是教师采用沉默的方式,环视一周,等待学生安静下来;或是课前学生齐唱歌曲;更有新意的也至多不过采用游戏的方式,先调动积极性,再引入正式的教学(多在低段)。这些形式固然有他们的作用:如可把注意力从课外转入课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等等。但我们不可否认其弊端的存在:长期重复的常固定的几首歌曲,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歌唱仅仅是一种机械的应付和附和。一首歌被唱了N遍之后,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何种陶冶?这是一 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二值得注意的是课中的过渡环节,对于小学生的疲劳如何最有效的消除,做法不一,概括一下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不闻不问;其二是通过游戏等活动调节,或变换学习方式,用语言艺术激发起兴趣。这两种做法是否能有效的消除疲劳,值得怀疑。第三个值得考虑的地方是课末的扫尾工作。上完一篇课文后,小结语必不可少,对于怎样用小结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做法有两种:其一是教师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其二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这两种做法能否起到很好的效果,值得考虑。
三、创设“音乐课堂”
对于上述的教育方式,能否试着用音乐来完成呢?语文课中的“音乐课堂”,具体实施“请你欣赏”的做法能做到这一点。
“请你欣赏”就是让人们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此处的“请你欣赏”是让学生去体会音乐中的美,以此来吸引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课前的“请你欣赏”,是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消除前堂课所引起的疲劳,又可让学生及时的进入后面学习的状态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在音乐响起的时候,闭目端坐,但是教师不得象学生一样闭目端坐,教师则要缓缓巡视。必要时,要适当的做好音乐欣赏的讲话。虽然新异的事物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若不能被 学生理解仍然引不起学生的注意,也就无从谈组织教学了。所谓“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其道理就在于此。
那么“请你欣赏”到底欣赏什么呢?小学生生性好动,课间往往会做运动量较大的活动。上课后,便一时很难从课间的兴奋状态转入安静中来。这就给我们的组织教学带来了困难。鉴于此,课前的“请你欣赏”表面意义就是转移大脑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欣赏的曲目就必须达到这样的效果。科学家研究表明:小提琴、钢琴演奏曲对人有镇静安抚的特效。民族乐里,古筝、琵琶演奏曲镇静效果特别明显。古筝曲灵动悠远,同样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此外,用这些古朴悠远的华夏音乐精品感染学生,也必将能使学生产生对炎黄文化的无限仰慕。
西洋音乐中,民族音乐里,不朽名曲数不胜数。那么是否凡能转移兴奋,镇静安抚的名曲都可以作为课前的“请你欣赏”的曲目呢?这一点值得探讨。“请你欣赏”并非单是为了转移学生的兴奋,镇静安抚学生,还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和德育作用。所以,所选曲目必须慎重,必须是名曲中的精华,也必须是适合课堂这方独特的天地的。,
课中的“请你欣赏”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积极休息,调整身心,能有充沛的精力再次投入到学习中去。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效的活动需要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如果一节课中只有有意注意,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有研究表明:一小时之内,脑力工作能力有三次高峰,第一次在10到15分钟之间,第二次在20分钟到25分钟之间,第三次在35分钟至40分钟之间。小学生的脑神经易疲劳,意志力薄弱,如果再加上外部环境有各种刺激物的干扰,2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很难集中,投入程度不高。如果继续学习,效率势必下降。任何科学地组织学生度过这个阶段,实施课中的“请你欣赏”?科学研究表明,长笛演奏曲对放松人体有特效。长笛的音色或华丽有力,或明亮柔和,或清晰明朗。长笛短奏曲对放松学生的脑神经,调整学生的情绪有明显的效果。此外,其他活泼明朗的音乐也可用之。
课中“请你欣赏”的同时,可安排非新知活动,如小组轻声讨论、默读、巩固练习等,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快乐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此时的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课末的“请你欣赏”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感情基调一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小节语能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点名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定的环境和时代下所产生的情感要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去体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借助音乐,实施“请你欣赏”,使学生有木可攀,沉浸在音乐所创造的氛围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完《古井》那一课后,在学生已经在对作者思想感情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可以放一些赞美家乡,表现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曲子,更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更能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是一首盛行已久的歌曲,其优美的歌词充满了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无限怀念、热爱之情,利用这首歌曲与《古井》的感情基调相似,可以在全文结束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去体会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无限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语文课本的编排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以形象为主的课文为主,逐步过度到抽象的,文学味为主。小学低段的课本多是以趣味性且浅显的课文,而中高段则渐渐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请你欣赏”在内容及其组织方式的选择上要以此特点为依据,选择的曲目要符合儿童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使其愉快的学习。
这里我举一个自己上的《龟兔赛跑》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作为例子:
在上课之前,也就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先放了动画片的音乐,这时就有小朋友在小声说“金老师要上的这节课一定很有意思”。这样,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上课之后,我先是以活泼轻快的音乐以作吸引,告诉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一个课本剧表演,加上浓浓的背景音乐,小朋友们的积极性较之以往都特别的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依据故事情节不断变换音乐背景,使整堂课一直在愉快达到的气氛中进行着,直至达到高潮,,而且一经检查课堂学习效果,也是非常的好。在这成功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无疑是给了课堂许多生气和活力,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语文教学中“ 请你欣赏”虽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措施,但应用过程中却不能完全与授课内容相分离。如果课文内容与名曲能巧妙的结合起来,这时的“请你欣赏”也就成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教学《松鼠的尾巴》这一课时,可以播放动画片中的一些轻松欢快的曲子,象《小蝌蚪找妈妈》、《坐井观天》等等亦是如此。如在教学古诗时,利用诗乐相通之处,调动学生听的感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就可以选用《送别》一歌,利用悠扬缠绵的歌曲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再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完全可以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把课文内容与之相结合。
四、实施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学“请你欣赏”的做法中,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课中“请你欣赏”的曲目是学生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合适呢?曲目的来源?如何从正式的讲读中转入进行这一教学而不露痕迹,使过度自然流畅?教师如何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使其顺畅的进入名曲的意境中去?诸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发现,去解决。
五、小结
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小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而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较之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应该让学生的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其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习得,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而“请你欣赏”就能从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坚持不懈,他们对音乐的领悟,对美的欣赏能力乃至自身的素质将在一定的时间之后得以体现。语文教学中,没有音乐也能得到好的效果,但巧妙的结合音乐,创设“音乐课堂”,实施“请你欣赏”将会有更好,更能适应时代潮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