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各种方式的朗读,都应该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种严格的训练。从教的方面说,学生的朗读是对教的一种反馈。对于这种反馈,教师必须及时作出评点,若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问题,还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矫正,这样才能保证朗读训练到位,有效地发挥朗读的效能。但在目前的朗读训练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以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就影响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在朗读训练中高效而又科学地进行矫正性训练?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引导学生释义悟情后再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求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不能达到要求,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因此,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发现学生朗读不到位、不符合要求时,应积极引导学生释义悟情,从而把课文朗读好。
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学生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句话,把“真是”读得很重,“雪中送炭”一语带过,“啊”读得很响,声音很直。乍一听,抑扬顿挫,挺不错的。但一细细品味,就发现学生那样处理欠妥。因为这八个字集中表达了志愿军对大娘的无限感激,而这种感激之情是由大娘“雪中送炭”而产生的,读好“雪中送炭”这个词是关键。学生那样处理,说明他们对这个词领悟还不深。因此,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雪中送炭”反复品味,使学生体会到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打糕的,她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是把大娘深深的感激之情全都融进了这四个字中。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去读这句话,学生把“雪中送炭”一词读得字字有份量,“啊”读成了气声,把对大娘的无限感激充分表达了出来。
二、 引导学生揣摩范读后再读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很不理想;也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动人的情景: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之后,学生会纷纷举起小手要求读,读得很有味儿。可见,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
如《再见了,亲人》最后三节,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申请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学生的朗读却传递不出这份深情厚谊,没能掀起情感上的高潮。于是,我润了润嗓子,酝酿了一下感情,用激动而又深挚的语调进行了范读,然后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学生读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学生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这是因为通过揣摩教师的范读,学生进一步触摸到文章的灵魂——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在并肩作战中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深深感动了学生。
三、 引导学生互相评议后再读
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手段,但不可忽视另一种手段,即以学生的朗读为材料,引导学生予以充分解剖,对同学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议。好,要指明为什么好;不好,要指明怎么不好,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这样训练,不仅及于语言的形式,还深入到内容;不仅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感情。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较好的朗读感觉,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轻声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但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我有意识地请了一位读得还不够到位的学生来读,然后请同学互相评议。学生们在互评互议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有的说:“‘脚一跺’说明小金花对敌人非常憎恨,报仇的决心很大,应该读重一点。”有的说:“‘嘴角抽动’应该这样读……”随即示范了一下,说:“因为这样读才能看出小金花很悲痛,但又忍住没哭,她是多么刚强啊!”有的说:“‘一定要报’要读得铿锵有力,因为小金花报仇决心是很大的。”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刚才读得不到位的一些学生起来读,学生的朗读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