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这本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可是人们在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时候,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再加上应考的因素,问题越发变得扑朔迷离了。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吕淑湘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知语文实质上就是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工具。文本的物质外壳是语言,文本的内在精神是人的灵魂,是人的德、才、学、识,是人的知、情、意的完美统一。语言符号和思想是同时存在的,它不象橘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语文阅读教学要促成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其支点只能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恰当地、完美地表达自己。只要落实了这个支点,思想教育、情感陶冶、思维训练等就会全盘皆活,因为学会表达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体悟文思、接受熏陶的过程。不过,离开了学会表达的思想教育,难免是空洞的说教;离开了学会表达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离开了学会表达的思维训练,难免是简单的智力游戏;离开了学会表达的语言分析,难免是对鲜活语言的静态解剖。所以,语文教学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要抓住学会表达这一支点。
从语文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来看,学会表达也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观点:“读”是用眼睛听。“听”是用耳朵读,“读”和“听”同是吸收方面的事;“写”是用手说,“说”是用口写,“写”和“说”同是表达方面的事。可见“读”与“听”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写”好、“说”好,表达好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
那么,通往理想彼岸的舟楫是什么呢?
一、学习他人表达自己的方法。这就是“听”和“读”的问题,其实,“听”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读”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间接对话。从中介语来说,“听”的是“无纸”的语言,一般比较通俗浅近;“读”的是“有纸”的语言,一般比较典雅、含蓄。在此,这里着重探讨“读”的效用。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圣杜甫在谈到自己做诗的切身体会时,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文豪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章是多看多练习。”领袖人物也有同样的经验,毛主席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江泽民主席说:“我自己的感觉,不论学什么,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非浅。”古今圣贤何以对“读书”如此情有独钟呢?因为他们深知“涵泳工夫兴味长”的道理,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也学过了几百篇文章,可是为什么还是文句不通、错字连篇呢?问题在,我们的学生没有真正“读书”,他们一般不是“听书”就是“练书”。教师以为教得学生会几道题,能理解文章中的微言大义就行了。其实,光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理解还只是在破译别人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母语习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然反复。“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有些人将记忆视为死读书,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记忆不仅是信息的输入、储存,而且还包括信息的整合、提取。要使自己出口成章,就必须饱学诗书,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破读。要读得滚瓜烂熟,读得大彻大悟,读得刻骨铭心,读得摇情荡性,读得下笔如有神。
二、学会表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学着说,学着写。著名作家陈丹燕说:“写作其实是寻找一种合适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一个选择穿什么衣服有很多相似。”可见,在胸藏万汇,饱学诗书,积累了才思、才情、才学以后,关键是选择恰当、完美的语言抒写自己,说自己的人生体验,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当然,根据心理学语言学的观点,“说”与“写”不仅依赖于人生经历与体验,而且以来于真实的环境。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说”与“写”的潜能较易得到激发,机制较易得到启动,人格力量较易得到发挥。笔者平时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以语文形式而进行的文学感悟课,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能随时捕捉话题,即兴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敏捷,条理清楚,感情充沛。还有故事会、讨论会、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也是学会表达的极好形式,是表达能力生成发展的肥沃土壤。名著阅读的梗概介绍,随笔等都是写的较好方式。客观地说,语文的表达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而是反复自求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最好是一个读者、听者、一个欣赏者,最多是一个品评者,而不是一个评判者,把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红楼梦》中香菱学做诗的故事,简直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好的范例。香菱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你看林黛玉是怎么指导香菱的。她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在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诗,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在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照林黛玉的“细心揣摩”的要求,废寝忘食地读得“茶饭不思,坐卧不安”,终于明白了诗中“三昧”,并且开始学着做诗。第一首“措辞不雅”,作为老师的林黛玉只是稍加点拨,鼓励她“只管放开胆子去做”。第二首吟月诗写成了吟月色的诗。第三首居然做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阿基米德曾在叙拉古国亥尼洛王面前自信地说:“我的朋友,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翻转过来!”我们也可以相信,当学生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这是阅读教学的支点,真正在语文教育中实践了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