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今天是星期六。上午,我给信息采编班的学生上课。这节课,我试图重点引导学生来学会感悟。
学习的内容,首先是引导学生来读一读一则寓言,让他们自己通过和语言接触,从而达到领会、理解,在阅读之中学会阅读,在感悟之中学会感悟。
现在总结如下:
【寓言再现】:
树叶
作者:奥地利 玛丽·埃布纳
一片树叶随风飘去,在空中同一只鸟并排飞着。
“瞧,”它得意洋洋地对鸟说,“我能像你一样飞了。”
“如果你真能飞的话,就照着我的样子做吧!”鸟说着,展开强健的翅膀,飞向高空。这时风停了,树叶跌入河里。
外部条件一旦消失,自我吹嘘者的真实面目就会败露。
【教学过程】
一、教材呈现:
一上课,我就要求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抄写这一篇小小的寓言。在抄写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省略了寓言的最后一句话。因为这是作者的感悟,我不抄这句话的目的,是不想让作者的感悟来牵制大家的感悟,我要让学生们自己通过研读文本来产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经历感悟的过程,从而对感悟有所感悟。
另外,抄写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阅读的开始。
二、亲密接触:
抄完寓言以后,研读活动就开始了。我要求学生自己再次朗读,并且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体会,要记住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大脑里产生的想法。
三、用笔表达:
为了避免口头交流对大家的相互启发,确保大家的感受不出现雷同,我要求同学们先用笔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四、朗读交流:
在同学们写完之后,我组织大家来读一读自己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部分学生的精彩感受:
生1、树叶能飞起来,是借助了风力,风一停,它就落到了河里,就像墙头草,随风摆动。别人的力量靠不住。
生2、不管牛皮吹得多大,总有泄气的时候。
生3、我们不要像树叶一样依靠别人的力量来飞翔,要像鸟一样,要拥有自己强健的翅膀。
生4、依靠别人来包装自己,美丽不会长久。
生5、人不能骄傲,依靠别人做事更不能骄傲,如果半途失去了依靠,那就只能一败涂地。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赢得胜利。
生6、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生存,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生活,才能长久。
生7、这就像肥皂泡上的绚丽色彩,靠的是阳光,一旦阳光不在了,那种美丽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8、靠别人的力量强大自己,耍威风,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狐假虎威”,只能是欺骗自己。
生9、树叶的飞翔只是一时,正像肥皂泡一样,美丽只是一时。
生10、靠别人的美丽是短暂的,外部条件一变,就会露出真实的面目。
生11、不要靠着别人生存,不要靠着别人来提高生活水平。因为,如果那个人突然离开了,那你的神秘面纱就会因为你所依靠的人的突然离开而被一步步揭穿。只有动起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我们才能在地球上生存。
生12、我们要像鸟那样,在社会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
…………
五、师生评价:
面对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我只要借助别人的力量了。
1、学生自己评价。
我让同学们自己来评价,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很感动,因此他们认为个个都很精彩。这是同学们的一致评价。
2、借助寓言再评价。
看着这些可爱的同学,我很激动,对大家说:“同学们,大家对同一篇寓言有着不尽相同的感受,是好的,是精彩的,是很正常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大家都是很用心读书的。”
我看着他们一个个都睁着渴求知识的眼睛,兴奋地面对着我,我顿了一顿,缓缓地给他们讲起了印度的寓言故事——《父子抬驴》:
“父子俩买了一头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了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像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驴背,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能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回家了。”
听完这个寓言故事,我把原作者的感悟写在了黑板上,并让学生们再一次让他们说一说感受。同学们都明确地感受到了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文章,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为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处境,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
六、感悟方法: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重要的是要面对将来,甚至是人的一生,因此,授渔远比授鱼来的重要。同学们感悟了这一篇文章是不够的,我要让学生们掌握感悟的方法,要交给他们猎枪。
1、自己思考:想一想,看看自己的感悟是从哪里来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获得的?
2、讨论,交流:
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明白了以下几种基本的方法:
(1)、认真读书,入景入境,边读边想。
(2)、联系生活和学习经历。
(3)、要与习作联系起来,要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才能让感悟更深刻。
(4)、运用比较,在比较中感悟。(同学们认为:在这个寓言之中,拥有强健翅膀的小鸟和随风漂浮的树叶就是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