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 关 概 念
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的依据:化合价是否有变化
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
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 |
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性质 |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 |
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性质 |
被氧化:失去电子被氧化 |
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
被还原:得到电子被还原 |
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
氧化产物:氧化反应生成的产物 |
|
还原产物: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 |
| |
2、概念间的关系

|
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
(1)双线桥法
1、两条线桥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对准同种元素
2、要标明"得"、"失"电子,且数目要相等。
3、箭头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 |
|
如: |
 |
|
|
(2)单线桥 |
|
|
1、一条线桥表示不同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2、不需标明"得"、"失"电子,只标明电子转移的数目。
3、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4、单线桥箭头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
|
如: |
 |
| |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如: |
 |
(2)化合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
如: |
 |
(3)分解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就,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
如: |
 |
(4)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
如: |
 | |
5、常见的氧化剂  |
6、常见的还原剂

|
7、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1)氧化剂 |
非金属元素 |
 |
非金属活动顺序:F > O > Cl > Br > I > S |
同周期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Cl > S > P |
(2)还原性 |
金属元素 |
 |
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H)>Cu>Hg>Ag>Pt>Au |
同主族从上往下,还原性增强:Mg < Ca < Ba |
(3)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
氧化剂的氧化性 > 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
还原剂的还原性 > 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
(4)浓度、温度、酸碱性等: |
如:浓HNO3的氧化性 > 稀HNO3,加热时浓H2SO4的氧化性增强,KMn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增强等。 | |
8、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一般用"化合价升降法"或"电子得失法"配平。配平原则是"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或"得失电子总数相等"。下面以硫与浓硝酸反应为例,说明配平的一般步骤: |
(1)标变价: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中价变元素的化合价。 |
(2)求总数:求得失电子数的最小公倍数,以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
还原产物四大物质前的系数。

|
(3)配系数:观察配平两边其他物质的系数,并进行检查,最后改"----"为"==="号。

| |
9、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1、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常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前后化合价数值变化(升降)的计算;
二是关于氧化剂、还原剂用量的计算。
2、计算的原则是: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即常说的"电子得失守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