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2.了解引用资料和抒发见解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本文是本单元中第二篇讲读课文,在教学中依然应充分发挥它在本单元中传授单元重点知识和训练主要能力的示范作用。本文是访问游记式的散文,相当典型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而单元后的写作专项训练中一二两个训练文题又是分别要求学生写访问记和游览名胜的片断,而且都要求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因而,本文的教学应抓住课文的特点与单元训练的要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学重点,务求实现教学目标,以保证学课文与练习写作配合默契,做到学以致用。
2.本文是一篇独具风格、富于特色的访古散文,作者通过记述所见古迹和评价有关历史人物,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文中牵涉到许多地理和历史的知识,它们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介绍有关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对文中牵及到的地理形势、事件沿革、历史人物、文物古迹等除了充分借助课文的注释外,还可采用直观教学等辅助手段加以介绍,还可借用《内蒙访古》原文有关内容和翦老《游昭君墓》诗等,帮助学生理解。
3.由于本文内容复杂,材料丰富,篇幅较长,学生阅读时容易顾此失彼,或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时,要注重设计些既抓住内容重点,又有助于理清结构层次的问题,采用问题讨论法、思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一部分,理清这部分的行文思路,把握其结构层次。
2.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湖南省人,维吾尔族。并以极大的努力对中国历史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著作。
二、解题。
《内蒙访古》中的“访”,是探访、寻求的意思,“内蒙”,表明“访古”的地域,“访古”,则表明本文的记叙范围——名胜古迹。在本课中,作者便是以访古长城、古城堡和青冢为线索,通过对有关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残存遗物和历史人物的记述和评论,追溯了先秦、西汉时期内蒙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历史状况,赞扬了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表达了作者关于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思想。
三、交代本课学习重点。
1.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2.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四、检查学生对第一部分词语(除注释外)的理解情况。
居庸(yōng)关:长城要口之一,位于北京昌平县西北部,形势险要,是交通的要冲。
塞(sài)外:我国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塞,边境。
峪(yù):山谷。
绵亘(gèn):(山脉等)接连不断。
民怨沸腾: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怨恨和反抗情绪达到极点,就像开水沸腾一样。
五、导读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1.指导学生根据下述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①作者是按什么样的路线进行访问的?按照作者所到之处的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游踪。
②作者在这部分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哪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③这部分的十二个段落可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④理解并解答“思考和练习”四第2题。
⑤作者所写的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样评价这两件事?从中看出作者的用意何在?
2.引导学生边读书边讨论,逐一理解上述问题,教师点拨、归纳:
①作者的游踪顺序是: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
②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上的赵长城遗址(修筑原因、地理位置、遗址面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些内容是以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起的。
议论及其作用:
第4自然段末尾的判断:阴山南麓,古代“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这实际是指出阴山南麓是水草肥美的地方,进而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地位,为下文肯定在此建长城张本。
第5段末的判断:“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强调了阴山南麓的重要地位,亦为后文肯定建长城张本。
第6段,指出游牧民族必须占据阴山南麓,这个议论实际上是说明采取建长城的措施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是十分必要的,间接肯定了建长城的历史作用。
第7段,一方面强调了沃野对于游牧民族是存亡攸关的地方,另一方面强调汉族守住阴山峪口是排除游牧民族侵扰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它们有力地说明了阴山南麓的沃野古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了修建长城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可见,以上议论都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叙则很好地为议论服务。
③这部分12个段落分为三个层次:
板书:
第一层次(第1段—2段),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感受。
第二层(第3段—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第三层(第8段—12段),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④这四个句子中第一句是递进复句;第二句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条件关系,第二层是并列关系;第三句也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假设关系,第二层是并列关系;第四句也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假设关系,第二层是转折关系。
这些复句总的说分别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个方面来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性。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作者先用一个递进复句,运用比喻手法,指出这块沃野不仅是“苑囿”,具有经济意义,而且是“跳板”,是军事要地;再以条件复句正面阐明其重要性:占领这个沃野是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的必要条件。又用一个假设复句从反面阐明失去这个沃野的严重性:失去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对于汉族来说,作者用了一个二重复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守住这个沃野的重要性。
作者就是这样,一层层地、反复地,从不同角度深入阐明了这个沃野的重要地位。
⑤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侵略和虚心学习外族长处。它们都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做法,体现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辩证观点。
在作者看来,抵御外侮,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固然有功,然而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更属难能可贵,龙其称得上是一个英雄。这个看法,可以从第11段中“不仅仅……更……”这一递进复句和第12段末“……,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这个加强语气的反问句以及“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这一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得到证明。
作者如此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不仅仅在于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也不仅仅在于宣传民族关系的辩证观点,而实际上是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同时,作者还着重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能“胡服骑射”,今天,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更应该提倡向兄弟民族的长处学习。而这,对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是很有利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
六、布置作业。
1.预习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第二部分的行文思路,并把握其结构层次。
2.继续理解议论的作用。
3.理解引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在文中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这部分词语理解的情况。
步步为(wéi)营: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现在常用以形容进军谨慎,有时比喻行动、做事谨慎踏实。步,古代以五尺为一步。步步,形容相隔很近。为,设立,建筑。
缕(lòu)空:雕刻的一种,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缕,雕刻。
驿(yì)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本课用以比喻交流文化的场所。
青冢(zhǒng):即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部,高20多米,占地20多亩,突兀耸立,气象巍然。据说每到春天,冢上的草发青得早,秋天又比野草凋零得迟,远远望去呈青黛色,因此叫青冢。
二、导读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
1.简要复习第一部分内容,顺着作者的游踪,引入第二部分的理解。
提示:第一部分开头以一般游记的习惯写法。描述沿途的塞外风光,很自然地写到了大青山,于是便介绍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追溯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接着便侧重写大青山上的古迹赵长城,围绕赵长城,介绍了有关的古今资料:修筑的原因、地理位置、遗址面貌,从评价其修筑者赵武灵王的功绩又推出了他“胡服骑射”的主张。这部分的内容及作者的游踪、介绍的资料与作者的评论板书如下:
接着,作者便从大青山上游访到山下,让我们顺着这个游踪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2.指导学生根据下述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思考:
①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是按什么路线继续游访的?
②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
③这部分可分为几层?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④对古堡和青冢作者发表了哪些议论?有何作用?
3.引导学生逐一讨论、理解上述问题,教师点拨、归纳:
①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便从大青山上游访到山下,先游访汉代古堡,后游访青冢(昭君墓)。
②这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
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城遗址、建筑目的。
青冢(昭君墓)——意义、位置、数量。
③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9自然段),写汉代城堡。
第二层(10—14自然段),写昭君坟墓。
前一层的汉城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后一层的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这两方面内容是汉根据不同情况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的产物,也是作者对民族关系问题所表明的两方面观点——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
④对古堡,作者发表的议论集中在第二部分的8、9自然段,指出古堡所在的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这实际上是作者对于作为民族之间和平往来的中间站阴山一带的历史作用,予以很高的评价,并强调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昭君墓,作者发表的议论集中在10、13、14自然段,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并对为民族友好做出贡献的王昭君予以积极的评价,突出了人民对昭君的怀念,并强调“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与和亲政策,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这一结论作者在第14段中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另外,作者写的《游昭君墓》绝句六首中的一首曾这样写:“汉武雄图载册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这里,作者把王昭君和汉武帝并提,指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导致烽火不息,而王昭君出塞和亲却使鸣镝无声,这形象地证明了作者上述观点。
以上对汉城堡和昭君墓的议论,作用不小,它们很好地为表明文章的中心服务,使文章的中心更鲜明、深刻。
根据上述理解,我们同样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游踪,接上一部分的板书如下:
三、问题讨论,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提示:用文献资料来佐证个人见解的有:
第一部分第七段,引用《汉书·匈奴传》中的材料来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对于“匈奴”的重要性,有力地证明了关于阴山以南沃野的重要战略地位的见解。
第一部分第8段,写赵武灵王修长城,便引用了《史记·匈奴传》中关于赵长城的记载,证实了“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的遗址”,从而使结论更加确凿有力。
第二部分第三段,在写汉古堡时,先后引用了《史记·匈奴传》和《括地志》等文献的有关资料,得出“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从而显得实事求是,言必有据。
使用考古资料来证实个人看法的有:
写汉代古堡时,在第二部分第4、6、7段中就引用了许多考古资料,如第4段写道:“在这个通道的外面,已经发现了一些汉代的古城。”第6、7两段对塔布土拉罕和麻池乡考古发现的介绍,并得出结论:这些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从而使结论依据充分,顺理成章。
四、小结全文。
1.本文前后两部分有何联系,是怎样形成一个整体的?
本文前后两部分形联神系,可谓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所谓“形联”,指的是文中以作者访古的游踪为显明的线索,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前面在讲解这两部分所写的内容时已经提到,文章起笔于塞外风光,接写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再侧重写大青山上的古迹赵长城,评价其修筑者赵武灵王的功绩,又引出了他“胡服骑射”的主张,然后又从大青山上游到山下,集中写了汉代古堡和昭君墓。丰富的内容一线相牵,联系确实紧密。其实,这些内容之间本来也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如大青山上的赵长城和山下的古堡、青冢,有着空间上的联系,而它们的修建又有时间上的先后;地理环境和筑长城、建城堡,则有着事理上的联系,汉代古堡和昭君坟墓则反映了两种政策间的联系。作者正是牢牢地掌握住材料间各种联系,加之以访古为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所谓“神系”,指的是本文紧紧围绕中心,使前后两部分密不可分。作者在寻访名胜古迹的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和分析了民族关系的历史,认为历史上发生的各种民族纷争,都是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而各族人民之间都有着友好相处的愿望,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应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作者有着一种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并以此贯穿全篇,统帅前后两部分。所以,无论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还是写汉代古堡,强调和平往来,或是写青冢,歌颂昭君精神,无不表现了这一愿望,从而把全文联缀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全文的主旨是什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作者以访长城、古堡和青冢为线索,通过对有关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残存遗物和历史人物的记述与评论,追溯了先秦、西汉时期内蒙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历史状况,赞扬了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五、作业。
1.自读《基础知识、夹叙夹议》和《把握文章思路》,结合第七、八两课的有关内容,加深对这两项基础知识的理解。
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的第3题。
答案:
第一组的两个句子中,句①采用了反问、反复两种修辞方法,并且在“英雄”前用了修饰语“大大的”,更加强了肯定、赞扬的语气,表达了对赵武灵王的极力赞赏。而句②只是个普通的陈述句,修饰成分也不如句①突出,故语气平淡,感情色彩不强烈。
第二组句子中,句①运用假设复句的形式。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先提问引起深思,然后表明态度,给以肯定回答,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句②用陈述句表达,平淡呆板,难以引起读者重视。
第三句子中,句①将两个否定和肯定相转折的分句并列在一起,对比鲜明,语义突出,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句②用的是表肯定的并列复句,只是一般性的陈述,缺乏表现力,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预习《雄关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