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 >> 资源正文
上册 母亲·教案示例之一
          ★★★
【字体:
上册 母亲·教案示例之一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一、理解母亲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逐步觉醒逐步坚定的过程,从而认识母亲的形象。

  二、学习本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想

  一、本单元其他小说心理描写很少,本课心理描写却是突出的艺术特色,因而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分析。这样,既能准确理解课文,同时又使一个单元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形成一个整体。

  二、根据单元知识的总体要求,可在课内适当时机或课外引导学生将“祥林嫂”与“母亲”作比较,要指导学生选好比较点,使学生通过比较有所“得”,有所“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小说《祝福》,祥林嫂的悲剧一定打动了大家的心,祥林嫂的形象一定还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个形象鲜明的女性——“母亲”。

  回忆旧知,介绍作家及作品有关情况,学生思考回忆初中学过的高尔基的作品。

  明确:高尔基是苏联著名作家,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诗《海燕》,《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无产阶级斗争的不朽名著,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

指导预习

  1 阅读“ 预习提示”,画出“预习提示”的要点,了解小说创作背景和有关情节,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2 学生速读全文,根据情节给课文划分段落。

研习新课

  1 师生共同根据“预习提示”制定教学目的。

  明确:①了解母亲从动摇到坚定的思想过程

  ②学习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

  2 师生共同讨论划分段落

  明确:课文分三部分。

  (一)来到车站,接取传单。(开头到“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人们的脸”)

  (二)发现暗探,思想斗争。(“一个穿短大衣把衣领竖起的年轻人”到“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

  (三)散发传单,发表演说。(“现在会怎么样呢?到结尾)

  3 讲析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个别朗读,学生思考,文章开始展示了怎样的环境?

  明确:自然环境是寒冷干燥(“寒冷干燥的空气紧紧包围着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社会环境是混乱肮脏,贫富悬殊(课文第2段中描写车站的语句,特别是“穿得很单薄”,“无家可归”等词语)。这车站的环境是当时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提问:母亲到车站接取传单时是什么心理?

  哪些语句表现出母亲心理?

  讨论归纳:母亲兴奋激动,心中奔涌着热情,但同时又很谨慎。开头“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和第3段中“云雾似的空气吹到她脸上,这时她觉得很爽快”,到接取传单后“很满意地望着大家”,“毫不费力地提着箱子”都反映出她的喜悦和兴奋,自豪与激动。同时她又表现出异常的谨慎,在路上时“站定了,四面看了看”;在车站仔细注意周围的动静;接过箱子后“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人们的脸”。

  4 讲析发现暗探一部分。

  教师讲解知识点: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描绘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心理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显示人的内心活动和心态,另一种是通过人的感觉等来反映,前面的描写主要是用了后一种。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有关心理描写的语句。

  提问:母亲是怎样发现暗探的?这时她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母亲发现暗探是由那人同她“撞了一撞”到觉得“面熟”,再由回忆到最后确定。这样有层次地写出,显得非常具体真实。

  母亲刚发现暗探,内心就有了变化,课文的语句有“眼光好像针一样刺着她”,“手抖动了一下”,“东西突然觉得沉重起来”,“心冷得紧缩起来”,“嘴里充满着干燥的苦味”,这时她的心理担心忧虑,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边归纳讲析边板书一些重点词语,下同)学生自读课文(“从完蛋了吗?”到“比较平稳起来”)将描写心理的语句整理成表格。

  5 小结:这一课我们主要分析了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讲析了母亲从车站接取传单到发现暗探的心理变化。母亲在这严峻的考验面前表现怎样呢?又有哪些复杂的思想斗争呢?我们下一课来共同学习讨论。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2 写短作文“我那一次真……”省略号可换一个反映心理的词语,如悲伤、懊恼、喜悦等,200300字,不要求完整的故事情节,只要突出心理描写。

第二教时

检查作业

研习新课

  1 同学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共同研究母亲发现暗探后的心理活动。(板书见附录)

  根据板书讲析:这时在母亲的内心,怯懦与勇敢,动摇与坚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描写的方法有几种:一是内心独白,直接将心理矛盾展示出来,让我们看到激烈的斗争。如“完蛋了吗?”“丢掉箱子逃吗?”二是细腻地写出了母亲身体许多部位的感觉变化,借此来反映心理,如“头发根发热”,就是温觉。还有是旁述,如“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作者通过这些心理描写,将母亲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复杂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真实自然,惟妙惟肖,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母亲从动摇到坚定的过程,理解了母亲的思想行为。

  2 深入探讨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中的“火花”、“小火星”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归纳:“火花”与“小火星”是指母亲在被敌人发现后的各种想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火花”具体指对“丢掉箱子逃跑”的否定,而“小火星”指“丢掉箱子逃”、“带着箱子逃”等各种动摇的想法。这些比喻用得自然贴切。

  提问:是什么使母亲最后战胜了怯懦和动摇?这样写是否会有损于母亲的革命者的形象?

  明确:她想到儿子,想到革命,最后由对儿子的爱转化为对事业的坚定和忠贞,终于战胜了动摇。写母亲短暂的动摇,不但无损于母亲的形象,反而更显得真实可信,母亲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劳动妇女,又是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这短暂的动摇是十分真实的。最后,母亲战胜了忧惧和动摇,完成了一次可贵的思想飞跃。这一飞跃,也是母亲下面坚决斗争的思想基础。

  3 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思考:面对敌人的污蔑,母亲是怎样斗争的?有哪些动作描写?

  明确:母亲大声反驳;散发传单,宣传真理,发表演说,鼓动群众。动作有“拉”、“抓”、“举”、“挥“、“抛”等,这些动词形象地反映了母亲斗争时的坚定勇敢。

  4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读母亲的演讲部分,让学生受到感染,并体会感情和哲理。

  讲析:这演讲,母亲用自己切身的体验,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反动统治的仇恨,宣传了真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

  提问:在散发传单和发表演讲时,母亲的心理怎样?周围群众又有什么反应?

  明确:母亲勇敢果断,坚定愤怒,最后是兴奋喜悦(最后一句是母亲“感到了温暖的呼吸”),这时已没有丝毫的胆怯与动摇了,她已成了一个坚定 无畏的革命者了,对革命充满信心。

  周围的群众是被吸引,被鼓动,融成了一个整体,这说明了母亲宣传鼓动的效果。有关语句有“群众静了下来。人们越来越挤,人数不断地增加,用肉体的圈子紧紧地围住了母亲”;推撞、阻挡宪兵;“默默地站着”,“饥渴一般注视着的眼睛”;“融成了一个整体”。这些描写,预示着群众正在觉醒,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

  5 总结课文。

  讨论:母亲是怎样一个形象?

  归纳:母亲由一个胆小怯懦的劳动妇女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她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觉醒成熟。她勇敢无畏,坚强不屈,同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她的成长,显示了俄国劳动人民的普遍觉醒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必将来临的社会趋势。

  举例讨论课文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特点(略)

  6 有时间的话,可交流小作文“我那一次真……”。适当请同学展开评议。

布置作业

  1 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比较阅读”部分。完成有关练习。

  2 “母亲”与“祥林嫂”性格特征及社会原因比较分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