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解题”的艺术
        ★★★
【字体:
“解题”的艺术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解题”的艺术

道滘镇四联小学  叶茂枝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同样,一堂新课的解题如何,决定这堂课的成败。因此,“解题”需要讲究艺术。

一、         扩充解题,贯通文意。

在教《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教师出示课题后,便在这一题目的前后加上了四个括号,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能填上“什么时候,在狼牙山的什么地方,五壮士是谁,怎么样”。填好后能连成一个句子。学生有目标地初读了课文后,便填写出:(1941年在)狼牙山(的顶峰上)(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后,壮烈跳崖)。这样,通过填空题意,学生不仅读懂了题目的含义,而且又借题引导了初读,完成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二、         抓住关键词,入重点。

捞铁牛这篇课文开始教学时,教师先要学生找出这个题目中哪个词最重要。在学生致认为“捞”这个词最重要后,教师便顺势而下:“你们觉得围绕这个‘捞’,课文应当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教师择要板书,归结出:、“捞”的东西;2、“捞”的地点;3、“捞”的时间;4、“捞”的人;5、“捞”的原因;6、“捞”的经过;7、“捞”的结果。教师便要学生围绕这七个要点去读课文,划出有关词语,并能把这七个要点连起来,说几句话。

三、“剥笋”解题,透析入理。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师针对课题包蕴了较多的知识点,采用层层深入的“剥笋”术。教师先板书一个“岛”字,问:“谁知道什么叫‘岛’呢?”再接着在“岛”前又板书一个“群”,问:“那什么是‘群岛’呢?”然后在“群岛”前板书“西沙”后问:“你们知道西沙群岛在哪里吗?”教师小结了“西沙群岛”在祖国版图上的地理位置后,又在“西沙群岛”前面板书“富饶的”,然后问:“什么叫‘富饶’?西沙群岛有什么,才说它是富饶呢?”教师在黑板上依次展示的解题轨迹是:岛――群岛――西沙群岛――富饶的西沙群岛。

四、         “问”解题,设疑导入。

在教学《“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时,教师便从课题中生发出四个疑问,引导学生自读解题:1、“你们”是谁?2、他们是怎么想的?3、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了”?4、题目为什么要加双引号,是引用谁的话?

五、“引入”解题,激发意趣。

有的课题在解题时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故事、儿歌、谜语、传说等,不仅可以富于与课题相关的信息量,而且有助于激发意趣,促进理解。

六、         情解题,强化氛围。

教师抓住题目中最富有感情的词,触景生情,酝酿出与课文情调相应的课堂氛围。

七、“改、换”解题,以“新”激思。

在解题时,教师故意更换题目的词序,或更改题目中的一个词,让学生在分辨中进一步理解题目的含义。

“文无定法。”同样地,“教无定法。”“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年龄的学生等方面,,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解题目的在于使学生迅速进入教者的情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