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门市白沙小学 苏少芬
联合国教材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小语教学必须摆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束缚。改革小语教学,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 让学生变成大问号
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 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可见,注重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何等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 “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我在教学《小狐狸卖空气》时,先让学生读题目,再让他们谈读题目后产生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把空气卖给谁?结果怎么样?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我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问题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者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主动,学生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学习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基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
活动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是谁也无法代替的。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手,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改变一直以来“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旧思想,让学生能以轻松自主的心理来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让学生们动手做个一实验。先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从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学生便能回答从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比原来的天花板要小。这样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不但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 让学生自学自悟出真知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应当“以学论教”。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做到“自己会学”。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两次朗读。第一次,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学生们一下就来了兴趣,有的双人读,有的个人读,还有的小组读,整个教室立刻书声琅琅。第二次朗读,可提出以下要求: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2、孙膑的计策为什么会取胜?计策是怎样想出来的?3、田忌赛马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1、2逐题自学,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3题则是对1、2题答案的引申,有了1、2题的思考作答的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同位互相交流,学生就能较顺利地答出第3题。又如,在教授新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课后问题进行预习;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难题,教师不用急着进行解答,可让他们进行讨论,然后作答,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
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确立
主体发展意识,相信每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一句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