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风景这边独好
        ★★★
【字体:
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风景这边独好
——博白县教育科研工作拉动课改实验的回眸

博白,这是一片神奇的教育热土。她孕育了世界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她是当代中国饮誉大江南北的“初中语文三段教学法”的发祥地;她是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她是教育部首批在全国建立的38个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的玉林市最大的一个县。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博白教研人以与时俱进的开阔胸襟,和敢为人先的聪明才智,再次聚焦教育科研,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师资培训为基础,以教研活动为重点,使课改实验在点上开花,在面上结果,翻开了基础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新的一页,为博白教育再造一道独特的风景。
课题拉动新课改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这是博白教研人对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课改实验工作启动后,县教研室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课程改革上来,全县课程改革工作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以切实有效的专题研究拉动课程改革实验。
为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博白县教研室设计了两个重要课题,一个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负责人  教研室主任朱汝洪),从教材的适用性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机制的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设计重点子课题,被教育部立项为国家“十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另一个课题是《新课程在农村小学的实验与推广》(负责人  教研室副主任陈林青),被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为市“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教研室集中人力物力做到“重点课题研究三个保障”:一是资金保障,在县政府、教育局的支持下,共投入资金20多万元,选派教研员、骨干教师280多人次到首都北京、省外课改实验先进地区及首府南宁参加课改培训,投入资金40多万元,建设了一小、四小两个多媒体教室和教研室课题数据库;二是人员保障,两个重点课题共设立了18个子课题,由30位教研员担任正副组长,专职教研员人人参与课改实验,个个有研究课题;三是措施保障,课题研究进度由课题组长调控,每月通报一次研究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检查小结,课题有了突破性进展给予研究经费资助,取得课题成果受到表彰奖励。由于资金保障,措施落实,课题研究展开时间虽然不长,但进展顺利,特别是“发展性评价的研究”(负责人  卢啸)、“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研究”(负责人  郑贤学)、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负责人  李毓成)、新课程标准学习推广研究(负责人  邹武林)、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负责人  陈林青)等子课题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每个子课题有一篇(件)以上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有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在重点课题的拉动下,全县的科研、教研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从“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情况来看,玉林市在教育部立项的国家重点课题3个,全部落在博白县,教研室、博白县中学、王力中学各一个;全县有8个课题立项为自治区重点科研课题,有25个课题立项为玉林市重点科研课题。初步统计,32个各级重点课题(36个中有4个是重复立项)共设立了200多个子课题,实验学校220多所,课题组和子课题组的成员共600多人,实验教师共4000多人,课题研究工作真正实现了普及化,这是课改实验带来的一种新气象,将推动基础教育走一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健康道路。      
煅造名师促课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博白教研人志存高远,努力开展名师煅造工程,打造了人才成长的“诺亚方舟”,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
打铁须得腰板硬。作为站在教改前沿的教育科研人员,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带动课程改革实验健康发展。为此教研室开展了塑造名教研员的三大工程:一是实施“112580”素质工程 ,即每位教研人员每年通读1本理论专著,开展1个课题研究,撰写2篇科研论文,上5节示范课,听课80节以上;二是现代化教育手段普及工程,要求每一位科研人员必须在年内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搜集研究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掌握现代化的科研手段;三是科研人员基本功训练工程,要求科研人员熟悉本学科全部教材内容,上示范课达到“观众点播”的水平;有自己的教学绝招。通过三大工程的实施,夯实了理论之基,兴执教之风,强教研之功;博白教研室人才辈出,江颉等同志制作的多个课件在全国多个教育网络广为传播,陈林青等同志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上示范课,深受教师欢迎,朱汝洪、邹武林等同志撰写的科研论文全文入选全国学术权威杂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郑贤学同志成为全区著名奥林匹克教练员。
兼职教研员制度壮大了博白县教育科研的力量。通过严格选拔,在中小学各学科选聘了52位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这些仅凭一纸聘任书的同志,怀着神圣的责任感,风雨无阻地坚守在教学与科研的前沿。在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中,专、兼职教研员发挥了科研带头人的作用。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博白县教育局把课改内容当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2002年全县共开办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班64班128期,受培教师6000多人次,开设的课程有《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解读》4门,选派了11名专、兼职教研员分赴乡镇上课;教研员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这个政策平台,利用双休日时间开展培训活动,内容由三部份组成,一是选派骨干教师或教研员本人现场作课;二是教师听完课后分组讨论,人人发言;三是教研员的讲座。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为新课程的实施充分做好师资方面的准备。
 实施“21世纪园丁工程”,重投入构筑了课程改革骨干人才的“金字塔”。博白县现有“21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4人,市级骨干教师26人,县级骨干教师96人,每年投入的培训经费30万元以上,组织他们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的培训,到教育发达地区参观、考察,邀请全国知名课改专家前来讲学,并实行导师制度,聘请上级知名专家和县内专家担任骨干教师的导师。为了给骨干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推动课程改革普及,县教育局组织全县30多位“21世纪园丁工程”类培养对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共开展送课下乡活动45场次,骨干教师现场作课90多节,受听教师5000多人次,教育局陈赋副局长亲自带队到最偏远的乡镇开展活动,教研员陈林青、邹武林、张桃等同志亲自作课。活动内容力求做到扎实有效,作课后执教者先说课,然后教师分组评课,接着各组选派代表作评课发言,教研员再作点评,有时还举行现场质疑问难,教研员、骨干教师当场作答教师、家长、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课改风景无限好
 虽然课程改革在我县实验只有一年多,但是在教育科研的拉动下,博白县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喜人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1.新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定位准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教师教得有激情,学生学得有热情。 
2.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开放”课堂,“放飞”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单师型向综合型教师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此外,评价改革也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大踏步的前进着,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教师们已渐渐学会在评价他人以及审视自己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一年多来,博白县已经有李芬芳等4位教师在全市课改作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庞继广等老师在全区、全市课程改革实验成果展示会上现场作课。 截止目前,我县的管理经验和师资培训经验,分别在实验区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广西教育》杂志2002年12期刊发的“玉林市课改实验”专题报道中,刊发了我县教研室陈林青副主任的《新课程与教研员角色》、博白镇三小张春红副教导主任的《人文教育五得》、《我甘当学生的“服务员”》、博白镇四小的梁洁老师的《课改优势多》等经验文章。我县教研员卢啸同志关于新课改评价改革的实验与研究经验刊发在《中国数学教育》杂志。  
3.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操作、实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基本形成。浅层次的讲解少了,深层次的讨论多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飞,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2002年在浙江宁波举办的全国小学奥林匹克总决赛上,我县选派的9位小选手代表广西参赛,5人获得一等奖,是广西参加此项竞赛以来获得一等奖最多的一个队,在全国的各个参赛队中也不多见。《广西教育》杂志报道了博白县特长学生培养的经验,在全市、全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齐头并进,科研人员和广大教师一同成长,用教育科研拉动课程改革实验,这边风景独好。
                    (作者: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 邹武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