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语文回家
——听课反思
本学期,听了100多节课,写了80几篇听课札记。对语文教学做了一些思考。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必须用更高层次——生命的层次,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育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啊,作为最富有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育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怎样让语文课堂教学绽放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也是我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让语文回归本真。真正以人为本,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既要完善、丰富和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
下面的这些案例和反思,也许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之一 —— 美丽的纱衣 易碎的课堂
今天听了省优质电教录象课《只有一个地球》,录象的效果不是很好,我跑到最前面,学生的话还是听不大清楚,老师的话基本能听清。听了一半,突然有美丽的纱衣,易碎的课堂的感觉。
这堂课学生人手一机,遨游网络,却也其乐无穷。教师精心设计的网页上有“地球知识窗”、“美丽的地球”、“环境的破坏”、“太空的奥秘”、“理解与运用”、“课外拓展”等版块,还有有关的超文本链接。图片、文字资料、影片、练习、论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的设计确实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的,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有5次集中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
一是课前预习时,学生登陆教师主页自主阅读,自学基础字词,提出问题,给老师发电子邮件。教师通过电子邮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这种预习方式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以学定教。
二是老师归纳学生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地球可爱?”“为什么说地球容易破碎?”“为什么说地球被破坏后我们别无去处?”学生读书,思考,交流后,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就最感兴趣的部分和学习小组的伙伴交流。
学生在读书、思考,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通过查阅有关的音像、文字资料,确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学习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给了学生较多的自主选择权利,时机安排比较恰当。
三是反馈交流。总结课文之后,让学生戴上耳机,自选音乐,读最感兴趣的部分。这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之后的赏读,老师准备了一些音乐供学生选择配乐,学生选择音乐的过程实际就是对课文的深度加工、理解过程。语言和音乐是相通的,能够选择恰当的音乐,说明文章的语言学生已经内化了,吸收了。
四是读完书后进行网上承诺卡活动,尽情书写环保心声。键盘的敲击声抒发着孩子们保护地球的心声。
最后一次是课后参加绿网环境论坛的讨论活动,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总的说来,教师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与运用信息能力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注意把握课堂的性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不是纯粹的网络学习,强调整合,注意了读、说、议、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的味还是比较浓的。
为什么说是易碎的课堂呢?这节课虽然披上了网络学习这层美丽而现代的纱衣,感觉语文学科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因素被冲淡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并不充分。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发言不是在常态下进行的,很不自然,发言时滔滔不绝,但是像在背稿子,而不是临场的发挥。这样的学习学生失去了孩子固有的纯真、自然。这样的课堂披上再美丽的纱衣又怎样呢?学生始终没有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没有强烈意识到地球的可爱和保护地球的迫切。想到南宁观摩会上的那节《只有一个地球》那节课,孩子们泣不成声的情景,与这节课孩子们不应该有的理性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如果丧失或冲淡语文学习的根本,是易碎的。
之二 ——什么更有意义
今天和一个老师交流,《七色花》一课,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当时她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说了很多种,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没有这一片,她根本回不来,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这片花瓣帮助了全城的人。……老师逐个引导分析,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
我说,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但是在内心,他们不一定接受。这位老师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方面,不等于不引导,他随便瞎说也不管。我说,是的,尊重是一方面,价值引导又是一方面,不能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们应有的价值引导。但是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就说到北极去吧,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能说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把我们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请看这位老师跟我说的她做的这样一个小实验。她说,昨天给学生发了一个通知:“告家长书 家长同志:您好!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教育局党委定于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组织全系统听党课,我校为大会主会场。因此,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周四中午12:10分放学,下午不上学,在家里完成作业,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小学 * 月*日”让学生找认为最重要的话,学生找了好多条,诸如十六大胜利召开;组织听党课;家长监督完成作业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信息——下午不上课。为什么会这样?对孩子来说,下午不上课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值得为这个消息振臂高呼。想想我们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种感觉吧。为什么孩子们都找不到这一句,老师觉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太差了。我说,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找,他们是在揣摩老师希望我们找什么。老师希望我们找的肯定是最有意义的,至于我自己最喜欢的怎么能找出来,那不是意味着我不爱上学吗?那位老师频频点头。
长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说假话,空话的习惯,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很难听到孩子们真实的声音,你们要听什么,爱听什么,我就说什么。这是多么悲哀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悲哀,让课堂呈现她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让语文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色彩。
之三 ——让情境与心灵对话
一走进教室,黑板上一幅美丽的图画就展现在眼前,好一派江南风光。(老师上的是《小小竹排画中游》)绿油油的禾苗,哗哗的流水,飞来飞去的小鸟,游来游去的小鱼……还没上课,已经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老师由图导入,引导孩子们欣赏美丽的图画,你听孩子们说得多好:“这里有很多树,很多草,看上去像一片绿洲。”“这是很美的景色”“小河很美,小河流动的样子最美。”
老师接过话来:“江南风景优美,而且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庄稼生长。被人们称为鱼米之乡。今天我们就坐上竹排和这个小男孩一起去欣赏江南的美丽风景。”开课用图画和语言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为后面通过语言感受江南的美也作了很好的铺垫。
学习生字词时,老师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看得出来,孩子们训练有素,拿着字卡,你考我,我考你,人人都很投入。
读完生字词后,充分利用黑板上那幅图,让孩子们玩摘词贴画的游戏,把黑板左边的词语贴到画上合适的位置,在贴画的过程中,既巩固“两岸、顺水流……”等词语的识记,又通过图理解了意思。比如理解“顺水流”,学生摆的时候,老师让他把这个意思演示出来。很直观,很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总的说来,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识字落实扎实。但是觉得有两点值得商榷:
1、一开课老师让学生质疑:“小竹排怎么在画中游?”学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找答案,结果读书不充分。“江南风景美如画”,也是老师一点点引出来,灌输给学生的,不是学生通过读书自己感受到的。开课学生从画中感受到江南美是一个好的开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从文字中感受到这种美。这种感受不能靠分析得来,要入情入境地反复读,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还可以通过动作演示读,加深感受。一年级刚开始不一定要引导质疑,特别不要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书。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读得有兴趣。如果是学生自己主动质疑,另当别论,但是也要在深入读书中释疑。
2、字形分析太细。要求会认的字十几个,老师让学生想办法记住,一一说识记方法。别说学生,听到后来,我都坐不住了。不仅很费时间,而且很单调。再说会认的字不需要这样拆开来分析。识字主要靠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复现。但是老师普遍反映,不分析,学生记不住,我觉得老师说得有道理,可以灵活一点处理,分散到2节课记,而且不一定都要学生说,有的可以老师出谜语,编儿歌等,经常变换形式学生会记得更牢。
之四 ——为孩子们叫好
听了二年级一节识字、学词、学句课,忍不住为孩子们在课堂中表现叫好,学生主动、大胆,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开课,老师问:你们喜欢动物吗?能不能用动作或声音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非常大方地说着,表演着,汪汪叫的小狗,喵喵叫的小猫,开屏的孔雀……很快孩子们进入了本课的学习情境。
老师把读词语的环节巧妙地设计成过彩虹桥的活动,读好这些词语就能走过彩虹桥到达动物乐园。老师问:“谁愿意做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过彩虹桥?”孩子们很踊跃,一个个上来,像模像样的,一招一式,真像一个个小老师:“蜻蜓这两字都是后鼻音,要注意,请跟我读。”“U碰到Y要去掉2点,跟我拼……”教的孩子表现欲得到了极大满足,自信心备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学的孩子也兴趣十足。
学习三个句子时,老师用自由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多种方法,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在评比,比赛中孩子们表现出的独立的、有主见有个性,令人赞叹。
一次是两个小组上来表演读,第一小组读得很好,演的同学配合得也好,赢得一片掌声,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第二小组大概是事先没有商量好,互相推脱耽搁了一会儿,在老师的启发下表演完了。老师问其中一个男生:你怎么没有任务啊?那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摸着头,旁边一个女孩接过话来说:我们本来安排好了,他是读的,我们三个表演。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孩。老师让他们回位了,小女孩的嘴噘得高高的,坐下来后埋怨了那个小男孩好半天。如果那时老师顺势说:哦,其实你们也商量好了,刚才只是有点紧张,那再来一次吧。不仅给了这些孩子改正、提高的机会,而且后半节课他们就不会在遗憾、惋惜、相互埋怨中继续学习。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积极、愉快的学习心态。
还有一次是三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读得好的组在黑板上画一面红旗。学生读完后,老师给一、三组各画了一面红旗,这时,三个组的红旗数恰好相同。老师的用意很明显,想让每个组的孩子都感觉到成功,皆大欢喜。没想到,二组的孩子们不乐意了,他们大胆地站起来发出质询:“老师,不公平,第三组读小猫睡大觉时声音好恐怖”说完还学着那个样子读了一遍,引来一片笑声。另一个孩子说:“第一组有一个同学把‘歌唱’读成了‘唱歌’。”这时,老师脸红了,只好说:“那让他们再来一次。”这样的处理还算是比较机智的。
第三次是最后做思维大挑战的游戏,把今天学的词语按鸟、兽、虫三类在黑板上摆出来,结果出来后,一、二组胜,第三组有人叫起来:“不公平,我们组的词摆得太高了,够不着。”事实确实如此,看到这些孩子这样大胆的,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我感到欣喜。以前我们的课堂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声音,老师的话就是圣旨,错了也是对,也得服从,哪敢有不同的看法。
后来跟这个老师评课时,没想到她这样说:“我说他们了,平时挺好,今天却专门跟我抬杠。”我说:“你不能说他们,这种精神很可贵,值得鼓励,我最欣赏的就是你们学生的这一点。我们教师在组织比赛时,往往出于好心,不管事实如何,最后总是几个组一样的成绩,表面上皆大欢喜,实际上孩子们在老师这样的评价中看到的是老师的不公正,不尊重事实,“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长此以往,老师这样的行为对孩子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有些孩子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唯命是听,有些孩子会对这些竞赛形式失去兴趣,因为他知道那是假的,进而对学习本身也产生怀疑态度。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在以后的处事中孩子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评判事物。看来很小的事,对孩子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教育无小事,其实在这样的小组比赛中,教师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树立公正的榜样,而且也真正实现了这些比赛的意义。胜利者欢欣鼓舞,尝到胜利的喜悦,也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失败者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下次铆足劲迎头赶上。如果你好,我好,大家好,竞争的意义丧失殆尽,本来的胜利者会觉得受到愚弄,本来的失败者没有从中获取反思的力量。
之五——说不出的滋味
《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是那样打动我的心。第一次读时,就有一种冲动,想和作者一样与时间赛跑,走到时间前面去,开始读时淡淡的伤感最后变成了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
那天听四年级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上《和时间赛跑》一课,我希望能再一次被感动,但是,我最初的那些感觉都不翼而飞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课的大体思路如下:
1、板书“时间”,问学生想到什么。学生说出很多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然后引出课题。
2、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呢?默读课文,找出具体“和时间赛跑”的自然段。
3、读第8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请一个同学起来读,其他同学在感受深的地方做记号。
4、四人小组交流感受。
5、全班反馈,教师点拨引导(课堂的重点环节)。
6、“读到这里,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为什么和时间赛跑?
7、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再读书。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读书所得。
8、让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读出时间的宝贵。
9、交流:为什么这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深刻?
这堂课应该说设计得不错,重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给了学生读书时间,给了学生质疑的机会,也有小组及全班的交流合作。可以说这个设计是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的。但是,最突出的感觉是太理性,整堂课过于追求明理,消弱了对文章内涵的把握,缺少了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这篇文章情感丰富,内蕴深厚,指向人的生命的运动和成长。教学应重在动情,不宜过多理解和分析。应该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中,感受生命的成长,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那种难以言说的淡淡的伤感。课文前半部分是最打动人的,带点灰色的调子,正是这种灰让作者感到不光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光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而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今天的太阳落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对于这个问题正如作者自己在文章中写的:“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种“说不出的滋味”,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体验这种情感,并且唤起学生内心那种不可言状的感触。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情感积累,情感调动,再来读文中具体写“和时间赛跑”的部分,学生才能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才能理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心情,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也要这样做。
那位老师的设计是在学生没有前面感情积累的基础上读“和时间赛跑”的自然段,学生接受的只是空洞的说理,学生表面上说得热闹,内心却不一定能理解作者这种特别的做法。学生虽然读得不错,但是不一定就有内心的感动。这样的设计重的是结果——要珍惜时间;轻的是过程——感受作者那种独特的情感经历。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让作品真正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让学生的情和作者的情融为一体,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沟通、交流,穿越时空达到心与心的交融。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理。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过程,学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正在于此。
由此看来,语文课堂必须要充分读书,要注重整体感悟。让学生把全文用心多读几遍,再来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说不出的滋味”是分析讲解不出来的,是学生凭空想像不出来的,是合作交流不出来的。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对比读有关的句子,学生才会有所感悟的。语文的课堂不要让表达和交流代替了静思默想,代替了独立思考,代替了独自体验,代替了用心读书,代替了用笔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