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讲、画、算、做、演
        ★★★
【字体:
讲、画、算、做、演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例谈让学生自主实践语文
                           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       沈志彬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让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语文实践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语文呢?除了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感悟之外,还要运用各种活泼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地、自主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熏陶情感。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讲一讲。
    讲故事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放手让学生自主讲故事。以讲激趣,以讲促读,并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实践语文的目的。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脉络清晰,语言通俗生动,其中主要情节和人物,学生一读就懂。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将阅读重点放在复述课文上,让学生自主讲故事以学习课文生动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堂教学开始,我便提出本课的任务:会讲这个故事,并比一比看谁讲得好。接着便放手让学生自主准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讲故事,通过几轮讲故事比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讲得生动具体,三个小故事间的联系讲得清清楚楚,还不时创造性地增加一些细节,课堂上笑声不绝,掌声不断。通过讲故事这一活动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也充分地理解积累了语言,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画一画。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非常美丽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但小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不强,阅读时往往一带而过,不能充分地形成“表象”,怎么办呢?课堂上我让学生去画一画,在画的同时加强理解,加深感悟。
   《燕子》中有一段话,“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这一段景色描写非常美丽,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我要求学生根据文字用水彩笔画出这一幅图画。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边读边画,边想边画。在作画中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春天的色彩缤纷美丽,有黄的、青的、绿的等各种颜色,春天万物复苏,草、叶、花及各种动物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赤壁之战》一文,理解东吴周瑜的谋略及火烧赤壁的经过是教学的重难点。如果直接问周瑜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及火烧赤壁实施分几个步骤,学生学习定会索然无味。教学中,我采用了师生共同画板书——赤壁之战示意图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课文,共绘“战图”,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课堂上,我先画出“长江”,然后让学生读书,并逐步添上“曹营”、“东吴驻营”、“曹军连船”、“东南风”、“黄盖火船”、“黄盖兵船”等,最终画出“火烧曹营。”学生在读书中作画,在作画中加强理解,因而充分领略了周瑜计策的高明,深入理解了课文。如图:







    三、算一算。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数字是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的语言。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数字,阅读时不能轻易放过,抓住这些数字间的关系让学生自主算一算,比一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一组数据:“28日早上接到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教学中抓住这些数据,让学生来算一算:红四团的战士要连续行军多少小时?每小时至少要行多少公里?计算中学生得出红军要连续行军二十多个小时,每小时至少行五公里,而且这一路要“翻山越岭”,要“击溃”敌人,要忍受“饥饿和疲劳”。在计算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行军任务的艰巨性,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红军战士顽强拼搏的革命形象。
   《峨眉道上》中也有一组数据:“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每个竹篓里放一块石板”、“峨眉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二百多里”……请学生估算一下,光是铺设游览路线要多少块石板?又需要多少劳动量?在计算中,学生表情先是兴奋,继而惊讶,最后赞叹。这样,在计算中让学生充分地感悟了语言,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做一做。
    小学生生活积累不多,抽象经验不足,要充分地理解语言,还必须加强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是加强体验的好方法。
   《高大的皂荚树》第二自然段中“好大的皂荚树啊,我们六个小同学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怎样让学生体会树“大”呢?课堂中,我找六个小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展示在学生眼前,面对偌大的一个圈,学生纷纷惊呼起来。学生再读一段文字时,赞叹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爬山虎的脚》有一段文字是写爬山虎怎么向上爬的,其中有好几个动词“贴、拉、巴”等,怎样体会这些词语呢?我让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一起用手摹拟演示,让学生将手臂当“茎”,手指当“细丝”,演示爬山虎沿着墙往上爬。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学生边读边做,边做边说,切实领会了这几个动词,而且借助动作演示指导了这一段的背诵。
    再如《荷花》中描写了几种荷花的姿态: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才展开两三瓣花瓣,有的全部绽放开了。教学时,我还语言文字以形象,让学生两手合拢,十指作花瓣,一会儿紧闭,一会儿微微展开,一会儿傲然怒放。学生兴趣高涨,这样,课文读完了,不仅给学生留下了语言,更留下了形象。
    让学生放手做一做,不仅能很好地理解语言,学习课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比如教学  《乌鸦喝水》,我给每个同学准备了V形小口烧杯,注半杯水,另外,每张桌上放一些小石子,课堂上让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经过。最后,我让大家再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也可以喝到水呢?学生由于都有直观的教具和演示经历,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把杯子歪过来喝,有的说可以用吸管来吸……再如,学习了《称象》、《捞铁牛》,我用面盆、水槽作教具,让学生自我演示课文的内容,并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及演示,设计了许多颇有创意的“方案”。
    五、演一演。
    语文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课本中收入了许多有较强表演性体裁的内容,教学时,指导学生来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效果比什么都要好。
    如《奴隶英雄》一文本身就是剧本,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在课堂上创设了“舞台”,并将头盔、披甲、标枪等道具带进课堂。在全体同学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每个小组组成一个“剧团”,每组自导自演《奴隶英雄》独幕剧,最后在全班汇报演出。这样课堂上就成了热闹 “排练场”。有的背台词,有的读旁白,有的反复揣摩人物的情感,甚至有的在进行激烈的争论。汇报演出,更是精彩纷呈。“台上台下”都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试想,学生能将课文内容演绎得如此精致,作为我们老师还须讲什么呢?
    再如教学《弯弯的月儿》,我把学生带到幼儿园“月亮秋千”(玩具)旁,我们边读课文,边在“月亮上”表演,我们还一边读课文,边学唱儿歌,寓教于乐。学生玩的有趣、学的扎实。
再如教学《小英雄王二小》、《让我们荡起双桨》、《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课文,我将手风琴带入课堂,我们边学文边唱歌,边唱歌边表演。在琅琅的书声中,在悠扬的歌声中,在翩翩的舞姿中,学生充分地感受了语言,深入地领悟了课文,并且陶冶了情操。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