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尊重学生的理解
        ★★★
【字体:
尊重学生的理解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皖无为师范附属小学   彭荣辉

    前不久,笔者有幸接触到一篇名曰《尊重学生的理解》的文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读后我深有感触。下面,不妨就教学中的一个实例来具体说说我对此的感受。
    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教案设计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需要学生给予回答:科学家为什么要做三次试验?当我面带微笑向大家提出这一个问题时,几位同学如我所料地很轻松地回答了我的提问,即:只有做三次试验,才能证明出蝙蝠夜里安全飞行是靠嘴巴和耳朵来配合的。然而,就在我准备一锤定音,草草收场的时候,一位平时毫不起眼的学生竟然怯怯生地举起了手:“老师,科学家们为什么只研究蝙蝠脑袋上的眼睛、嘴巴和耳朵,而不研究它的鼻子呢?难道它的鼻子与飞行没有关系吗?科学家没有研究,为什么就说蝙蝠夜间飞行是只用嘴巴和耳朵配合的呢?”我一愣。再看看在座六十八位同学的反应:“嗯?”一个长长的惊叹。是呀,为什么没有研究它的鼻子就可断定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教案上没写,参考书上没有参考,其他的书上也没有相关的介绍,这可如何是好呢?然而,作为一名孩子心目中的一位了不起的偶像,我不能这样让课堂如此冷场下去呀。于是乎,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仍然微笑着说:“同学们,有谁能解释一下原因吗?是呀,鼻子难道就没用了吗?要知道它可是动物脑袋上的一大主要器官哟。科学家为什么忽略了研究蝙蝠的鼻子呢?是不是真的忽略了呢?”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但涉及到根本的却百中难见其一,毕竟手中掌握的资料有限。然而,有一点大家的意见却是空前的一致,即:科学家只做了三次试验就得出书中的结论并不完善。在此期间,我并没横加阻拦。相反的,我却一再激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得同学们不仅对此问题有了很深的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最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说了一名话:“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其他的同学也发现了吗?对此,老师我也不置可否,我只好保留意见。但由此可见,我们课本上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希望大家以后能做个有心人,多看,多听,多想,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探索研究,竭力去解决问题。”结果表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目标达成率极度高,效果显著。在此之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也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因此大大提高。
    这节课之所以能收到如此意料不到之结果,实乃我始料之及。但寻其根源,最最关键的一点,莫过于我尊重了学生的理解。我以为,所谓的教学,便应是教和学好的必须结合,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启发,真正的主体应是学生自己。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才可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理解正确的给予肯定、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或不正确的循循善诱,启发指导,不挫伤其积极性。也唯其如此,我们才可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作为侧重理智处事的教师与偏重感情用事的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不一致和对文章思想感情体会的不尽相同的矛盾。也唯有此,才可能避免《狼和小羊》之类教学的遗憾,真正使得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所谓"异端"一棒子打死的现象成为历史,从而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起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本上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一言堂"与"满堂灌"的弊端.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可以说,“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没有理解,就无所谓阅读教学。而理解则又重在自觉,因此权衡得失,在教学中,无论是对作为一个局外人来说,还是对作为一位圈内人士来说,我们都应积极呼吁: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理解,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