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意从口中出,情从声中来
        ★★★
【字体:
意从口中出,情从声中来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意从口中出,情从声中来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中心小学  黄华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的感情朗读,它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使抽象的文学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相当重要。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常对学生提出“读文章一定要有感情”的要求,但怎样才能读得有感情呢?结合实践,浅谈一谈有感情朗读的一些技巧和具体指导方法。
    一、教师示范导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1992年第一期发表了《看学生读》一文。于永正老师对作者提出的“听其声,观其形”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看学生读,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于老师提出了“看老师读”,认为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指导朗读,还具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因此,我在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那段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学生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我先范读那一段。在范读之前,我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边看边听的同时,注意停顿、重音、速度,看老师怎样处理节奏、语调等。在教学中,我重视了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曾说过:“语言是达意传情的标记。”学生通过看老师读,不但能找出文章的重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学习朗读,身临其境,感情脱口而出。
    二、情境的渲染诱朗读
    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渴望。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先利用幻灯逐一介绍圆明园的美景和珍贵文物。而后出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和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过渡:同学们,昔日的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帝国主义毁灭了,你们此时对这些侵略者恨吗?你们想要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吗?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课文。学生深深地被文中的思想所感染,因此读时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情从声中来。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在朗读训练中,我们注意变换形式,使学生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如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看图朗读等,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这样有分有合,有动有静,学生就会越读越感兴趣。
    三、语感训练促朗读
    平时要让学生多朗诵(读)文章。朗读能够使眼、口、耳、脑多器官并用的培养语感。动用的器官越多,效果就越好。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从教学的角度说,训练语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诵读。但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去“上九潜龙勿用”“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似的瞎读,也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作以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章、理解含义,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在生字或特殊用法的字前面停顿、重读,提醒(暗示)学生注重生字的读音、字形、及特殊用法的字的语境、词性等等。让学生自我诵读时也作有心人,对语感的培养是不无益处的。在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注重句群思路,对培养语感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一遇到文章,就能通过由字而词、而句、而段、而篇地感情朗读,迅速地、有条理地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感情朗读只有在学生自主朗读过程中,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更好地锻炼、促进和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感情朗读与读者个体、文章相融合,可以把读者的心神与文章的神韵维系在一起,才可以完成人文合一之境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
    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