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尊重学生的需要
连山区锦郊小学 王迎春
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七》的教学中,我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在上课前,我对合作时的分工及合作要求进行了指导。但在作业时我发现王启佳同学没有和组员一起活动,并在座位上有意识地大声哼着歌曲,于是我走到他身边问道:“你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找字呢?”王启佳生气的说:“组长没告诉我干什么!”我听后便叫来组长李晓白,问:“你没给王启佳分配任务呀?”李晓白说:“老师,我分了,我让王启佳找‘诚实’的反义词,并指出这两个字的偏旁。”这时王启佳急了“我不想干这个,我想贴反义词……”话没说完就哭了。那伤心的样子,让人看了真心疼。于是我忙和他们组员商量,最后满足了王启佳的愿望,这样王启佳便和大家一起参加了活动。最后小组评比时,他们组得了第二名,王启佳高兴地叫起来,那兴奋劲不亚于足球队员射门后的快乐。
理性分析
本课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作用;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这个活动中,王启佳并没有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的个人责任,那是因为: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王启佳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哼着歌是想引起合作起劲的组员注意,组内没有给予理会,使他产生被人不认可排斥的心理感受,因此,我关心他时,委屈便随哭泣发泄出来。
随后我参与他们小组内进行沟通协商,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组内的冲突,这位同学的“二次需要”得到满足,从合作开始的不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到积极承担参与合作,使本组任务顺利完成。使其同时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合作过程中的指导,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一想法正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而尊重学生,就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