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还是引发
江都市谢桥中心小学 宗阳春
偶然听到这样一句话:“教师要用一杯水去引发一条江、一条河。”乍听之下,大为不解。细思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位先生是在强调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学生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重要性。确实如此,在如今的课课程体系下,能够引发的教育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育。
请看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的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教师在解决生字的基础上,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于是有这样的一段实录。
师:“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我们应该怎么把这句有感情的读出来呢?(请一生试读)
师:(对生评价)“远远望去”,说明离大树很远,“远远”一词我们应该读慢一些。(再喊几个学生试读,并且从中选一个读得好的表扬,让他领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光靠教师或者学生范读、领读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逐步掌握并学会运用朗读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指导一些朗读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而且,我们还应该明白,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学不应该再是高高在上的单向“传授”,学习也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应成为“导学”,教师不能再坐享“师道尊严”,让学生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被埋没。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我们改为这样的方法,是不是可以更好一些。
师:“远远望去,那那棵大树很美”。这句话你会有感情的朗读吗?(学生举手,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试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吗?(围绕这句话复习一些朗读的技巧和对语言的领悟)
师:那你试着把这篇美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尽相同,决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他们在读的时候,应该用自己的处理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我想,这虽然是很普通的几句问话,但学生读书的劲头也许会更足些,效果可能比上面的那种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