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手写我心”真的必要吗?
213161 常州市武进星辰实验学校 臧剑斌
时下,流行“创新”。科技创新、文学创新,影视创新……那么,作为万源之本的教育当然更需要创新了。何为“创新”,从教半载,终于有了一些自己的体味,那就是,在众说纷纭之中挖出一点自己的东西来。
结合自己教学,联想自己求学时的一点感受,说说作文教学的浅见:“哎,又要做作文了”“真头疼,写什么好呢?”……想必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也是抓耳挠腮,挖空心思,结果呢?交上来的,要么语言贫乏,要么空话、套话,当我在埋怨的同时,我曾想:是否完全是学生认知水平低,还是另有缘由。诚然这与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有关,但更关键的在于我们的导向。
翻开一下小学语文作文要求:尽是,我敬佩的一个人,一件难忘的事,一件心爱的玩具……之类的文题。奇怪的是,在大学学习时,教授们也常教导我们:写文章门径要小,但走进去却要能洞悉其全。都是强调从小处入手,写出生活,写出真谛。当时不解,我们完全有能力洋洋洒洒、罗列万象,可是教授们却反之。如今才明白,只有到了那时,个人才具澄明的价值取向,心灵才有率性的剖白,生命意识才会鲜活,从而对生活有更深沉的体会,能达到从一窥全的境界。因此,我不由怀疑起现在的作文教学来。小学生是否真的一定要求从生活出发,以我手写我心呢?恐怕这就是误区吧。对于年龄仅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生活本身就是那么简单,除了学习外就是吃、睡、游戏,无忧无虑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不必担忧生计,无需追求名利,同学间天真纯朴的交往,他们认为是自然。而教学非得让其从生活中挖掘光辉灿烂的人物,或多姿多彩、甜酸苦辣的人生。不得已,他们只得苦思冥想、无病呻吟,尽量在题材的意义;事件的关系复杂上下工夫,所以常有雷同现象,此类所谓生活体验的作文,说白了就是一文不值。而我们教者也往往一味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一味在指导如何着眼写作技巧、文字表达、文意提炼,纯粹为作文而作文。难怪乎,学生一提作文就犯晕。与其说他们写不出什么,不如说他们压根就没这兴趣。以开学第一篇《寒假记事》为例,十有八九是写:吃年夜饭,放烟花,而且是草草叙事,只知好吃好看,经指点后,才有少部分略明了,应写出欢乐、祥和、团圆之气氛。写到压岁钱,也是多了开心,少了伤心。其实这些也确是他们单淳的体会。其中一位学生的习作却引起我的关注。他独辟蹊径,探寻压岁钱的由来,询访许多长辈,说法不一。虽说最后没真正寻确切,文笔也一般,但他却从中体会到了求知的乐趣。这难道不正是我们一直期望达到的效果吗?另有一生平时作文,三言两语、就事论是、索然无味。而在日记中叙述他的爱好——汽车,却是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令我瞠目。可见,不是他们不会写,而是目前的作文要求根本限制了他们(没有感悟的人生是空白的,缺乏情感的生活是荒芜的)我们知道,求知欲与兴趣是无法切割的,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作文(运用文字)之外的能力,多提出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作文要求或是有时代特征的文题。未知的世界是广阔的,学生的好奇心同样是无限的。也许他们的知识尚贫乏,论述也稚嫩,但他们会想方设法去探求。在作文的同时,又达到了知识、生活的积累,当感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个体就会产生相对应的心灵观照,就仿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作文的话语也将随之负载个性、负载情思、负载人格。根本就无需教师去苦口婆心,耳提面命。
写到这,我自觉,真该去洗洗脑了。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