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焕发语文“活”力 让学生“活”起来
        ★★★
【字体:
焕发语文“活”力 让学生“活”起来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焕发语文“活”力  让学生“活”起来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小   陈春梅   邮政编码:314502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然将“课程”凸现在我们面前,将会彻底颠覆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再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一惯的“教师在神圣的讲台前授教,学生仰着头在下面听教”。他将是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双边活动。
[关键词] 教学习惯 生命交流 课程内容 课程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预示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的教学理念,放下包袱,打破以往“居高临下”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经验,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
1、 创设教学情境,2、 在感受中学习
记得有一名著名教育家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明显强于理性思维。针对这样的特点可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受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
如在教学《虹》一文时,我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制作精美的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用上色彩美丽的画面,学生想学爱学的欲望就自然调动起来了,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教学中,有这么一个环节:让学生仔细观察彩虹,感受彩虹的美,我让学生说:“你想对彩虹说些什么呢?”当学生看到那么美的画面,都说得滔滔不绝,意犹未尽。这时我就播放一段很美的音乐,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有那么多的话想对彩虹姐姐说,彩虹肯定很美,是吗?那让我们合着优美的音乐,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彩虹的美丽吧!”然后,我让学生听着的配乐背诵,感受课文中诗一样美的意境。接着,还让学生单独配乐朗读,当一当小小播音员,再次感受彩虹的美丽。此外在学习课文中,我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山啊,树啊,稻子,玉米,通过自己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雨后大自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3、 放飞学生心灵,4、 在自由中学习
要学好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甚至敢做,敢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异想天开”,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与生机。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我问学生:“司马光在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的时候,他想到了砸缸救人的方法。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用什么方法救这个落水的孩子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花园里有很多小朋友,我们可以合力把缸推倒,落水的小朋友就得救了。”有的说:“我们可以找一根竹竿把小朋友拉出来。”然而却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想说些别的,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我们要“互相帮助”,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的道理。因为在小朋友落水后,大家都不帮忙救他,都慌了,那小朋友就会淹死的。我们遇到危险千万不能慌乱,要像司马光一样冷静地想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觉得很有道理,有的若有所思,似乎还有许多话想说,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从课文中,学生不但懂得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能只顾自己,要沉着冷静。这样的自由理解,自由发表,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5、 调动多种感官,6、 在参与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活动来获取知识,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课堂舞台上的真正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研究学习,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小猫钓鱼》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就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问的问题:“为什么小猫开始钓不着鱼,后来却钓着鱼了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并让学生用直线划出表现小猫三心二意的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小记号标出。在自己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地训练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但不是乱动,而是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生在互相启发的过程中,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的目的。这样在相同的学习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的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师生的互动对话成为可能。
7、 相信尊重学生,8、 在体验中学习
    相信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只有学生的探究愿望被激发,良好的学习方式才得以形成。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你很有自己的见解!”“你的理解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要让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就必须在头脑中颠覆旧的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才能在实践中有所作为,重构新的教育行为,为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道路。这时候,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有了路”,而第一个走路的人一定是披荆斩棘,历经磨难的,一如今天的我们!
    [参考书籍]
1、王其华《开放课堂 放飞个性》,《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3年5月版。
2、钱正权《谈谈“说感悟”与“说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4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