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转化“差生”
我从教已有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我大部分时间担任班主任,对班主任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我觉得,担任班主任,能更直接地与同学们幼小的心灵接触。在努力把这些幼小而近乎空白的心灵塑造成为美好健全的心灵的同时,我自己也时常被他们纯真烂漫的童趣感染着,使我自己也时常有机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工作!
几十年来,我对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倾尽了心力,目的是尽可能多地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尽管这一工作并不轻松,常常是耗费许多精力而成果甚微。尤其是我早期做班主任时,信奉勤看、勤跟、勤管的老套套,结果走了不少弯路,碰了许多壁,颓丧的情绪曾一度伴随我度过许多时日。但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这样会得到什么结果?我这样对得起谁?再想想自己的责任以及小朋友们那玉洁冰晶的心灵世界,如果我不能用心把他们描绘好,而是任其不断地扭曲变形,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迫自己振作起来,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与原因,以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规律,也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
简单地说,做班主任工作,就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要做好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无非是抓好三点:一抓后进生,二抓优秀生,三抓中等生。也许有人会说:“你有没有弄错?干嘛把后进生放在第一位?”是的,按照一般的思路,应该首先做好优秀生的工作。因为做好了这部分学生的工作,可以让他们发挥榜样的作用,可以带动别的同学进步。但,在具体的工作中,我发现,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案。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一般认为,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因为他们资质差,任性,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等等。我说,这并不错。问题是,后进生所有的这些缺点(或者说是缺陷),其形成的原因全都在他们自己身上吗?经过观察和研究,我发现不是。除了资质之外,其它的缺陷,都是后天人为造成的。进一步想,其实资质差也不是他们自己的错。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就在这里。因为某位学生的资质差,学习上难以跟上别人。在耗费一些心力仍不见多少效果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在心里形成某种看法。比如说“无可救药”之类的。这很容易引起我们有意无意地对这类学生采取撒手的做法。于是乎,这类学生本应得到的关爱没有了,他们本已脆弱的心灵因此受到沉重打击,心理不平衡的种子开始在他们身上发芽生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始破罐子破摔,所有的人格缺陷渐渐开始形成……这时,他们对什么榜样都不会感兴趣。相反的,越是看到别人优秀,就越有把他们比下去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越强烈,他们的心理就越不平衡。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将会做些什么,这是不难想象的。怎么办?批评?讽刺挖苦?还是体罚?真这样,不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更不如人了吗?恶性循环不是从此而来还会从何而来?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我改变策略,把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让他们重新得到本应得到的关爱,设法让他们重新渐渐拾起已经丢失的自尊、自信、自重和自爱,不再自暴自弃,不再总是与人为敌。让他们在不断获得别人关爱的同时,逐渐学会关爱自己、关爱别人……最终产生一种要赶上去的欲望。他们的这种欲望在班级中产生的动力是不可低估的——谁不害怕被他们赶上?而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多大的成就感?他们因此而获得多大的喜悦?为此他们的源动力又会增加多少?
长期以来,我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工作。这不但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少碰了许多钉子,还让我从中获得了不少成就感,更使我的心灵随着后进生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