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保护
        ★★★
【字体: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保护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保护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随着增多:高兴的、忧伤的、快乐的、烦恼的,交替出现。当我们面临着忧伤、烦恼时,我们不由得发出感慨:童年多好啊!童年是多么无忧无虑啊!

可是,孰不知,现在的孩子有的也并不是无忧无虑的。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我国国民固有的婚姻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这种反传统的新潮思想日益得到社会人士的认可,从而使离婚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据统计,我国每年离婚人数已超过100万,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起离婚案,并且以每年35%--40%的速度递增。父母感情的不和,家庭的破裂,给孩子的生活蒙上了永远也抹不去的阴影,他们面临着亲情残氙或教养失衡问题,幼小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家庭的破裂、残缺,使孩子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他们悲伤,他们痛苦,甚至,有的孩子由于弱小的心灵承受不了沉重的心理枷锁而有了过激的想法,有的还做出了过激的行为,让人唏嘘不已。

至今,我仍忘不了几年前一个孩子由于父母离婚而悲恸大哭的一幕。她,是我教过的一个学生。

记得那是一个中午放学,我留下了小甘。两天来,我发现小甘表现有些异常,上课老趴在课桌上,心事重重,无精打采的;下课了,总自个儿躲在一旁,有时还偷偷地掉眼泪。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放学后,我让她留了下来。

“小甘,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呢?还是被同学欺负了呢?”

我的话刚出口,她已猛扑到我身上,紧紧地抱住我,失声痛哭起来,好像要把积蓄了好几天的悲伤一起释放出来:“老师,我爸爸昨天晚上收拾衣物离开家了。”

“哦,傻孩子,爸爸妈妈吵架是正常的啊,说不定你爸爸现在已经在家里做饭等你放学回家呢。”我的心不由地揪在一起,但却故做轻松地安慰她。而其实我心里却很清楚,这个安慰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哪有吵架离家出走啊?这个家,肯定是散了啊。

“不,这次他不回家了,爸爸妈妈离婚了,他再也不回家了!”她痛苦地摇着头说。

唉!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紧紧地抱着她,让她尽情地发泄她的痛苦。突然,我发现,我的眼泪不由地滑出了眼眶,掉了下来。此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家庭的破裂,受到伤害最深的,就是孩子,身为他们的师长,我们是否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呢?

无独有偶。今年,在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了一个学生写给我的信。在信中,她向我诉说了父母感情的不和给她带来的痛苦以及面对着如果父母离婚,她将不知如何抉择的痛苦心理,信中的这么一段话引起了我内心巨大的震撼:

“我要跟谁呢?这个问题纠缠了我好久,我有时半夜醒来,脑里幻想着他们离婚我选择跟谁的情景,偷偷地在被窝里哭,边哭边想,如果我死了,就不用为这个问题烦恼了,也不用理会他们的事情了,一了百了,多好啊!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现在我心里好乱好乱,只想着能快点解脱,早死早好!老师,我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心酸。是啊!父母的感情不和,家庭的破裂,让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他们这个年龄所无法承受的痛苦。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多么可怜啊!身为外人,我们无法也不该介入他们的家事,但身为孩子的师长,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却是我们所义不容辞的!

那怎样才能保护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灵呢?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爱孩子,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破碎家庭带给子女何种影响?有专家介绍了一组数字:经常旷课迟到的学生中,完好家庭占16.32%,离异家庭占83.68%;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中,离异家庭占78.21%;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中,离异家庭占81.79%……这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父母离异对子女学业上的影响,而更深层、更具危害性的负面作用还在于,父母离异也许会使子女的情感永远存在伤痕,难以完整,他们的人格也很难有健全的发展。

因此,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他们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从家庭的不幸中走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父母感情的不和,家庭的离异,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孩子伤心、悲痛欲绝;有的孩子在同学面前感到极端难堪,内心感到万分痛苦。看到人家有父母的抚爱,自己没有而感到失望,忧郁自卑,他们怕被同学耻笑而疏远同学,封闭自己,对周围表现出一种极端冷漠的态度,缺乏信任感,取而代之的是孤独感。有的孩子遭遇家庭变故后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他们不仅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依靠,甚至缺乏精神安慰和物质保障,抑郁、苦闷,总觉得父母欠自己太多,也觉得整个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亏欠自己,因此产生仇恨父母、仇恨社会的心理,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也有的孩子因家庭不幸而学习成绩下降,动辄就自暴自弃成为学校里的差生。

这些不良的情绪,常常破坏正常的学习活动,阻碍个体社会化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影响身心的健康。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下,还会使人产生心理疾病。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尊重、理解、关心的高度给那些承受婚姻不幸的孩子们以尽可能多的帮助,关注这些特殊个体的心理变化,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温馨的问候,都能如春风拂面,融化孩子内心的僵冰,消除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的创伤。关爱孩子,不仅要从学习上,更要从生活关爱他们。多与他们谈谈心,说说笑,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开导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多体贴鼓励,少指责斥骂,还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另外,要教育其他学生别歧视和嘲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师长的关心、集体的温暖。

二、培养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克服消极的情绪。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冲动。因此,培养孩子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使他们不至于感情用事而造成错误言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着辛酸的情绪,令人不愉快的经历是无法回避的,这样,教师可指导孩子设法增加生活的情绪。例如: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结交知心朋友,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如体育、文娱等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使自己的情绪得到适宜的松弛、锻炼,使他们在活动中调节自己的心理,使之更加成熟,这样有利于健康情绪的发展。

三、教给学生情绪、情感自我调节的策略。

情绪的自我调节一方面在于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在于能够合理调适不良的情绪。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因此,在情绪自我调节的策略方面显得单一甚至束手无策。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主观体验,各种不良情绪的克服和消除,最终依赖于体验情绪的主体,这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情绪的自我调节胜于机械的情感教育。基于此,身为教育者,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消极情绪向他们传授自我调节的策略。例如:转化认识角度。主动调整认知,换一个角度去重新看待发生的事情,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可以减弱或消除不良情绪。又如:转移注意力。当情绪不佳时,教会学生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平静自己的情绪。

通过以上的方法,既能够保护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孩子的一生受用不尽。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那些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受伤花朵们,我们这些园丁更应多份关心,多份爱,让爱心渗透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与其他孩子一起健康向上。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