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区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乱花渐欲迷吾眼”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上下全面展开,我区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在课程改革工作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师资培训工作、学生评价工作,在全省的范围都颇有名气,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我们课改的重头戏-----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和迷茫,尽管我们在苦苦地思索和实践,仍有着一些很实际的问题,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禁锢着我们前进的脚步,一种“山重水复前无路”的感觉困绕着我们。
《中国教育报》一篇文章中曾有这样一句话: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这样的现象应该说是全国上下课改实验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实。应该说在课程改革的初期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包括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我们也不止一次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培训进行着验收和考核,可是现实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们不得不从这样的事实面前思考: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课改实验教师接受新的理念,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接受”仅仅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理论总是灰色的,要想让理论转化为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升华,光有这种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们对这种理念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最有效。
实践是验证理论和提升理论的最佳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三年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呈现了喜人的景象。把握到位,思路清晰,有型有样,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存在疑惑最多的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而由于阅读教学在开课频率和教材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呈现出:不爱上、不会上、不敢上、上不好等一系列现象。
实际我们每位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也一直在寻找着一条改革的出路,学习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经验(找实录、查资料、看光盘录象等)也正因如此,要在某些学校某些教师的某些课上,我们捕捉到了改革的味道,但是这星星之火在全区的课改天地中,显得那样孱弱,加之这些资料的来源、我们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全国小语界百花齐放的争鸣形势,让你们感到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局面,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亮点在我们的课堂里,时而闪现,更多徘徊。应该说在这条探索的路上留下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和沉重的代价:(1)以读“唯”本(2)盲目整合(3)读写分离(4)表面浮华
今天的课、今天的活动,是为了我们中高年级的教师们研讨的,不完全具有示范的意思,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讲,它一定会在某个方面给你以启示,让你有所思,有所悟。刚才的自由讨论与交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家在课堂教学中锐意改革的迫切心情和真知灼见。
而要更加全面的研究“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我们还非常有必要理清一下自己的认识。
二.“咬定青山别放松”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是其根本所在还是教师的观念问题。即对于一些新理念的理解问题。如何让培训的内容从“接受认同”走向“理解内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作为从事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新教师”,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书籍,从“读”到“悟”,从“悟”到“行”,在实践中加强对这些理念的理念,让它们真正的在实践中插上翅膀。现结合我区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急须明确的问题进行点滴的剖析。
1、把握好语文学科的特点
从大方向来讲,我们要深入思考:语文课究竟要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在语文课中应该得到怎样的发展?课堂教学最终的关注应该是什么?等等。如果没有这样深入地思考,我们的课堂就会失于肤浅。
从小处着眼,我们还应该注意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如: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找准二者的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防止偏失与人为提升。再如: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语文课学生读得好不好是衡量语文课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看不出学生读书水平有提高的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是当前语文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程观的再认识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以教材为中心。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相互分离,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新课程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正确课程观的建立,直接影响着我们教学的设计,摒弃过去那种“唯书”的做法,树立新的课程观,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人际交流都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
3、领悟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防止“不及”或“越位”。
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要吃透课程标准中的每一条内容,要做到字斟句酌,仔细完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得“有型有色”。下面仅以第二学段的课标要求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课标的理解。
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略)
解析:
1、“主要内容”“作品的大意”“文章大意”这些都是同一个意思。读时不把握不能叫读懂;听时不把握不能叫明白;复述时不把握不能叫讲清楚。地位至关重要。这是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强调的重点内容。没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有关段落教学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不再是原来的段,而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这样的要求意味着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学段的阅读材料中,诗歌、故事等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也可以实现初 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的目标,为教师和学生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创造机会。学生有了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对课文有初步的把握和体会就可以了,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拔高或要求太多。
2、加强复述,促进交流积累和个性感受。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 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文特点采取不同的要求,将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另外,学生对课文的复述一方面是对课文理解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了素材和机会。
3、(用)朗读、(学会)默读、(学习)略读:对朗读的要求没有太大变化,而在默读之后加上了“质疑”的要求,“不理解的地方”是广泛的,要求是低的,发展阅读能力,提示阅读方法。略读是从阅读的广度上进行考虑的结果。,是预习的一种好形式。
4、哪些词句需要理解“生词、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方法: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和积累,借助工具书。
5、注重投入情感。
如果我们对《课程标准》中的年段要求和教学建议“不断地,经常地”进行着这样的字斟句酌,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会相对少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年段之间的联系和同一内容的不同要求。
三、“勤捕黄鹂四五声”
“课程改革”就好像是绚丽的春天一样,到处充满着生机,不时地给我们以惊喜。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着高度的对语文教学改革敏锐的察觉,及时把握最新的教改信息,加强学习,不断反思,积极实践,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如:
1、课程标准的修订
教学建议(一)中:第二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之后,增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一句,下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避免在教学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在第三段“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之后,增加“认真钻研教材,精神设计教学方案”,强调备课的重要性。
在(三)“……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后,增加“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与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是融为一体的”,讲清了“三维”目标互相依存、三位一体的关系。
“关于阅读“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和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这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所做的重要修改。对话,首要的是学生个体和文本的对话,即: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生与生、师与生的对话无从谈起。
思考:这样的修改说明了什么问题?
2、2001年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和刚刚结束的重庆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的课堂教学实录和专家(崔峦、陈先云、柯孔标、丁培忠等)的教学点评和大会发言对于我们如何开展好语文教学都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
3、课例精彩片断剖析(略)
中年级:<小珊迪>宫爱萍(第七册) <秋天的雨>山东于艳(三年上)
高年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李文(十一册) <军神>温侠(第九册)
四、“无限风光在何处?”
在一线的许多教师都期限等着我们给大家一个“模式”,这样好把握,好操作。这种心情我们深深地理解,但是在课程改革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害怕因为这种模式的推出会给大家的思考与探索带来牵绊。但是因为大家的强烈要求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我们试着拿出一个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的教学环节,以供大家借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筛选问题,重点研读;整体回顾,教学升华。
这只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范式,在每个环节中还有许多文章可做。模式只能帮助我们从不成熟走向规范,但绝不是一个包治百病的“万能方”,要因时、因课、因人、因地而变,这样才能把我们的阅读教学抓好。
“实践是检验真实唯一标准”教育不是说的,而是必须要来做的,用行动说话是教师这个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乘长风破万里浪!”
连山区教师进修学学校
戴 志 强
200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