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教师应具备和提高的能力
富宁县那能中心校 樊廷富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对教育的迫切要求,靠单纯地传授知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能力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同时,教师本身又应具备和提高那些能力呢?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各个方面的业务能力:“一、是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二、是言论能力;三、是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能力;四、是组织能力;五、是思维的独立、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六、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就数学教育这门学科而言,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效果成正比例。即教师诸方面能力较强,教学效果就好,在某些方面能力弱,则教学效果就差。本人是一九八零年招工参加教育工作的,在边远的壮族山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二十四个春秋,教过所有年级的数学科目,历任完小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通过多年的教学和下班听课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我认为教师能力的提高,应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钻研新大纲和教材的能力
数学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经济的需要,而且为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基础知识制定的,是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统一要求。在大纲的基本要求下产生了教材,而教材又是大纲要求的具体体现。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对大纲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教材也不断的发展变化。例如:以前小学教材“算术”更名为现今的“数学”,使教材从原来单纯的算术概念及其运算扩展到代数概念及其运算,在教材的变化中体现了对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的数学教育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教育落后的因素,若教师不能从教材的变化来理解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要求,则不可能深刻理解从知识到能力这一教学要求的变化。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从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出发而编写的。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发展变化是研究教材的主要方面之一。例如:小学六年级教材中关于代数初步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好基础,能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若教师不能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就不可能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那就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了,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提高。
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全面理解和研究,是现今小学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有些教师几年甚至几十年,只教一个年级,一本教材,使他们对高年级或低年级的知识不熟悉,怎么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了。
二、教学方法的能力
当今,教学方法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历史上很早就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而各种流派都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优教学法,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仍是采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式的教学方法。从客观实际来讲,又没有一种方法可称“最优”,这就是教学法中的辩证法。但在某一特定条件(如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教材的特定)下,客观上必然存在唯一最佳方法,然而由于这一特定条件的改变,那个最佳随之也会改变。因而也可以说,根本就不存在那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模式为“最优”。我们应当尽力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各个角度去逼近那个最佳点。就培养学生能力而言,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生,所用的教学方法必然不同。例如:我从教的二十四年来,一直在我县的边远山区——那能小学,面对的是山乡壮族、瑶族学生,为了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本着精讲多练的原则;为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采用了一题多解的方法。同时,也不放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研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教学,这必须要教师对教学方法有研究探讨的能力。
三、新的数学知识和教学理论接受的能力
目前,小学数学知识迅速发展,代数初步知识和统计初步知识已进入教材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新知识有一个学习和掌握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对新知识有能力去学习,接受它们。面对现实,我系统地学习了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数学教材,并积极参加每年的继续教育考试,即知识更新。
当国内外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及教学的思想方法,做为一个教师对这些新观念和思想要去认真学习、分析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具备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知识的应变能力。
宗上所述,由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又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当教师的能力提高后,学生的能力也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