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体育论文 >> 资源正文
新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索
        ★★★
【字体:
新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索
作者:为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新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索                            

                      
 摘要:“参与”是现代社会的时尚,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新体育课程标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是指在学校体育课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话动,“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一个“参与”,一个“懂得”都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上的。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南,在实际教学中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主体参与、自主、民主、需要。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从教的方面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为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自主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最佳状态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生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和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动脑,动口,动手,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扎实,学会运用,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
例如:教学通过障碍物跑,我设计了《小马过河》,以童话“小马过河”为情景组织教学。课一开始简单地给学生讲述小马接受任务去磨房,途中遇哥过河,松鼠与老牛的话让它不敢过河,只好回家问妈妈的故事。在随后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小马过河”这个故事展开教学,从小马练本领(生活小游戏),小马接受任务遇到大河(分组找位置),小马想方法过河(用搭桥等各种方法过河),到欢庆过河(放构舞蹈)都是在这个情境中进行的,使学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个整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学习,我发现在自主学习中,不但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民主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保证
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的不平等,但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对等指学识的不对等,但教师必须从“人——人”关系上理解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地位的社会成员,要视他们为真正的主体。在民主化思想下,实施的教学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场,在这种场中师生会产生许多的正向互动作用。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在教育界已形成为一种理念。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师生之间要想实现真正的民主,还必须进一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解决好,即教师如何“弯下腰”,学生如何“迎上来”。
1)教师要把自已外在的权威转化成内在的权威,即去除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具有内在亲和力的人格形象。
       2)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当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的以探究式取代传授式教学方式。其模式为:激情导入(寻求切入点)→尝试体验(自主学习)→引导探究(自我验证)——归纳运用(体验成功)。
例如:我在上主题为《奥运畅想》的“自由体操中的动作——前滚翻、后滚翻”课时,以“我参加2008年奥运会体操选拨赛”导入;以图片展示,让学生尝试体验;以教具“篮球”的滚动性,引导探究;归纳出团身滚动时象圆球,体验成功。教师始终以探究的参与者出现,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权威。
3)要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例如:某学生身体矮小,第一次测试实心球他掷了2.8米,是班上的最后一名。我引导他说:“只要你每一节课按老师的要求多练习,你一定会进步的,我相信你一定能行!在鼓励面前他还有些半信半疑。我在教学时对他重点辅导,在第二次测试中他掷出了3.5米,在进步中他获取了自我激励性评价。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要求主动练习了,遇到困难也能主动向他人请教。于是我又特别指导他课后进行一些力量练习,在第三次测试中他一下投到4.2米。虽然他在班上还处于下游,但他却信心十足地说:“我还会掷得更远。”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已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学习行为乃至心灵深处。
4)让学生自我评价,评价他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调整评价目标取向,建立任务取向评价标准(即对运动能力的判断以我为参照),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在自我激励中增强自我效能。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利用技术含量较高,学习难度较大的项目(如跳高、跳远、掷实心球等),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效果尤其明显。正确评价他人,完善“镜像自我”。体育教学过程是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个体在这些交往中获取积极性情感交流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交往,鼓励学生自发参与协作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他人,评价他人,理解支持每个同学,帮助并鼓励同学尽力完成练习。特别是对于一些平时因体育素质较差,学习信心不强的学生,当他们面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如跳高、支撑跳跃)时则易因胆怯,拘谨,产生自我封闭状态。于是,我就利用“友伴一帮一”的形式,先进行“跳臂”练习,再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反复练习,在同伴的一声声鼓励、耐心的帮助下,他们积极开展互学、互练、互议、互查、互评活动,不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支持和成功的喜悦。最后,随着“镜像自我”的逐渐完善,他们在集体的助威声中,冲破了精神枷锁,顺利完成了练习内容。
 三、需要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在机制
 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学的内在机制。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现时倾向的状态。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不同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不同风格。当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更大的动力。但学生的需要有些是不合理的,我们不能漠现,更不能迎合,应加以纠正和引导,在给予满足。
在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要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合学生的需要。如儿童化、生活化、趣味性的运动项目。再者,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还有,评价的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努力学习,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使他们体验到体育学习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在新体育课程教学上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习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才可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  主编柳菊兴
2、《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4年合订本
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编者  傅道春
4、《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