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在中西文化学中的探析
高州市潭头一中 陈燕
内容提要:in across cultural interaction,because of different race,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or although belong to together a race,same culture background,the cent belongs to different and social group or hierarchical member in societies,feels to know to every kind of color sign to is different. This kind of is different to have the positive meaning on the linguistics,it make the color phrase have various association of thoughts meaning.The textual treatise consists in namely to use the both side to make to the Chinese-to-English color phrase with the language from the language righteousness the culture learns the top of explore to beg for.
Key phrase
Phrase in colour Meaning in symbol Tradition culture Exchanges and blend
逻辑的同一无法掩盖文化的差异。本文从颜色词入手,在词义指称的客观同一性的基础上 ,分析它们之间文化内涵的区别,旨在为汉英比 较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若干思路与实例。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无论是在大自然里或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所谓" 绚丽世界"、"五彩人生",都说明人们的实际 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 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在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On the Spiritual in Ar t ")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在人类语言里,存 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 在语言中经常被使用,从而使 其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虽属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但分 属于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的成员,对各种颜 色符号的感知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在语言学上具有积极的 意义,它使得颜 色词具有多种联想意义。本文的论述即在于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对汉英颜色词作文化学上的探 讨。
由于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民族、国家各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颜色词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 义。如黑、白两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黑暗与光 明。在圣经里,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 色也叫做"死色"。白色则是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美德的象征。康定斯基认为:"白色象征着 欢乐、愉 悦、纯洁无瑕,而黑色则象征着悲哀和死亡……"; 拉夫·沃尔多·埃默森(Ralph WaldoEmerson)有句 名言:"The grey past,the white future " (灰色的过去,充满希望的未来)。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黑天鹅代表 邪恶、欺诈和仇恨;白天鹅则代表善良、纯洁和美好。黑(Black )用在比喻上 总是给人一种 可怕的、 甚至邪恶的感觉。 如:"a blackvillian"(大坏蛋, 恶棍);"black death"(黑死病); "blackflag"(海盗旗,死刑旗);"black ingratitude "(极端的忘恩 负义);"black words"(不吉 利的话);"talk black into white"(指鹿 为马,诡辩);"B—hand"(黑手党,秘密犯罪集团); " ablack letter day" (凶日,倒霉的日子);"Black mail"(讹诈,勒索); "black money "(黑 钱, 没有报税的钱); "black —hearted"(黑心肠的,歹毒的);"black art" (妖术)……所有这些词语都表明"Black"(黑)与坏的、邪恶、愤怒的特征 相联系。
与"Black"(黑)相对的"White"(白)在西方文化里则有美好、希望、幸福、快乐的涵义。圣经故事 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 着银白色的光环;圣诞节是西方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相当 于中国的农历春 节。"A white X'mas "(意指"银装素裹的圣诞节");"white hands"(公 正廉洁的); "white knight "(白衣骑士,指政治改革家或事业上的得胜者); "white lit"( 小谎,圆场谎,为了不使人难堪而说的谎话);"a white day" (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 。西方童话 故事中有一位博得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的主人公就叫“白雪公主”(Snow white),她是 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美国华盛顿的"白宫"(White-House) 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白厅"(Whitehal l )则是英国伦敦中央政府机关集中 的街道;西方国家发布的正式文件叫"白皮书"(white paper)……。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不难看出在西方文化里存在着重白忌黑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白同属五色,都是正色。《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 也。”古人认为东方的青色象征万物生长,南方的红色象征万物茂盛,西方的白 色属秋,北方的黑色属冬。秋收冬藏,农事虽得到收获,但气候日趋肃煞,万物 渐次凋零 ,人们的活动半径也越来越小,因而在人们的情绪上,逐渐产生悲凉与哀伤。古人这种对方位、四季和颜色的 感受传承至今,因为至今广大农村仍 未能完全摆脱以手工操作的小农生产这一格局的制约。所以,在中国传统 文化 里,黑、白两色都象征不祥。《史记》云:"秦皇更民曰黔首。"李善注:"黔首,黑头无知。"在这里 ,黑的意义与贱民、愚民联系在一起了。在现代汉语 里,“黑”的派生词总是与坏的、不幸、灾难、邪恶等意 义相联系。如"黑帮"、 "黑话"、"黑市"、"黑货"、"黑心"、"黑信"、"黑名单"、"背黑锅"、 "黑云压城城欲摧"等。"黑匣子"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中性词,指装在飞机上记 录飞行状况的密封仪器。但是 当人们开启"黑匣子"时,往往是在空难发生以后。因此,"黑"在这里象征着灾难。
"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采,故称"白衣",后世称"布衣" 。古代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白身";没 有功名的读书人住的屋子称为“白屋”,白屋是用茅草搭的房子。在汉语里,白 字的派生词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费"、"白 送"、" 白眼"、"吃白食"、"一穷二白"等等。在传统戏剧里,"白脸" 象征着奸诈和背叛,舞台上的曹操就是一个大白脸。
"白"和"黑"在当代政治概念上都被当作"红"的对立面,代表反动、落后、顽固的意思。如:"白区 "、"白匪"、"白军"、"白据点"、"白专道路"、"白色恐怖"、"白色政权"……在历史上曾有一个 时期,"黑"的 派生词常常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如:"黑材料"、"黑五类”、“黑夫妻”、 “黑后台” 、"黑干将"、"黑爪牙"、"黑秀才"等等。
今天,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 亲人的哀悼和敬意。由此可见,中国人在相当多 的场合表现出对黑、白两色的厌恶甚至畏惧,以至避讳它们。 这与西方文化中 对黑的态度相近似,而与对白的态度则大相径庭。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 五行学说。"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 易。"(班固《白虎通义》);《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 色,黄承天德,最盛 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是大地的自然之色,亘古不易。这种色彩代表了 "天德" 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唐高祖武德初,用隋 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宋王懋《野客 丛书·禁用黄》);《元曲章》:"庶人不得服赭黄。"可见,黄色在中 国封建社 会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等。至今,黄色仍是古老中国的象征。
在汉语里与"黄"有关的词语有,"黄屋"(古代帝王乘的车);"黄榜" (皇帝发布的文告);"黄门 "(汉代为天子供职的官署)。白居易《卖炭翁》: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里的"黄衣" 指唐代宫廷里品位高 的宦官。佛教也崇尚黄色,和尚、喇嘛的袈裟皆为黄色。《释名·释采帛》释: "黄,晃 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故黄色又象征光明。在现代汉语里,诸如"黄灿灿"、"黄澄澄"、"黄花闺女 "、"黄道吉日"等词语都反映出 "黄"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尊贵地位。
黄色在西方就未能享受如此礼遇了。英语文化里,黄色常常有忧郁的、病态的、令人讨厌的、胆小的等涵 义。成吉思汗西征和义和团运动曾令白种人心惊 胆寒, 因此他们诬称黄种人为"黄祸"(The yellowperil) ;"yellow—dog" (卑劣的人);"yellow—dog contract"(以不加入工会为条件的雇佣契约); "yello w—livered "(胆小的);"yellow looks"(阴沉多疑的神色); "yellow streak "(胆小、卑怯);" yellow back"(19世纪流行的通俗小 说); "yellowjournalism"(黄色报刊作风,指不择手段吸引读者) …… 也许有人会说,"黄色"在汉语中也有用作贬义的,如“黄色书刊”、“扫黄 打非”等。不错,但究其实 ,这里的"黄"的贬义用法是受西方影响的结果。 在传统文化里,今日所谓之"黄色"一般称为"桃色",如 "绯闻"一词就是 例证。在皇权统治的封建社会里,黄色既为帝皇所专用,就绝不可能与卑污、下 流之类的意 义相联系的。关于这点,下文还要论及。
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在西方,"Red"(红)常用作贬义,表示残酷、 狂热、灾祸、烦琐、血腥等意 。如:"red hands "(血腥的手,杀人的手); "be caught red—handed"(当场被捕);“red—headed "(狂怒的); "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 风化区);"red—neck"(乡巴佬,美国 南部农民); "red—ruin"(战祸);"red skin"(对北美印第安人的贬称); "red—typism "(官样文章,官僚作风 ,文牍主义)。"Red Alert"(红色 警报, 紧急警报)是几年前由"Westwood"(西屋)公司制作的一种即 时战略 游戏,游戏的最终目的是击溃红军,占领苏联。从这里可以看出,"Westwood" (西屋)公司利用西方 民众一贯惧怕“Red"(红)的心态,在"Red"上大作文章。它暗指如果苏联不被消灭,红色政权将会给世界 带来动荡和灾难。50~ 60年代,国产名牌"红灯"牌收音机曾一度远涉重洋,销往国外。但是由于"红灯"直 译为英语含有"风化区"的意思,导致"红灯"牌收音机在国外滞销。 后来改了译名才畅销起来。这也是中西 方对红的内涵的不同理解所致。 "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义的象征。 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古 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们穿 的衣服是"朱衣"; 乘的车子叫"朱轩"。在传统京剧里,关羽的一张大红脸象征着他耿直、忠义的品格。在 传统婚礼上张贴的是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 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等 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 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在汉语里, "红 火"形容旺盛、热闹,而"红尘"则指繁华的人世;"红利"是企业分给股东的 利润或是给职工的奖金; "红包"是表示奖励或祝福的财礼,虽包的是金钱, 但绝无庸俗之嫌。至于"红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则是 人所共知的了。 由于"红"象征着成功,如"大红人"、"大红大紫"等,且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刺激,所以在当代汉语 里它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使用得很频 繁,象征着革命和进步。如:"红旗"、"红军"、"红心" 、"红小鬼"、 "红卫兵"、"红色政权"、"又红又专"、"红色娘子军"、"红色根据地" 等等。此外, "红枫"象征革命热情,"红烛"象征奉献精神等。在"文革" 期间,甚至用"红海洋"来表示革命。
绿色位于光谱的中间,是平衡色。象征着和平、友善、希望和生机。无论是在英语或汉语中,绿色的这 一象征意义都是一致的。如世人公认的和平象征 是一只口衔绿色橄榄枝的鸽子。绿色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和谐 与宁静。"绿色 食品"是当今各国商家宣传其产品最具魅力的一招。"a green winter"(温暖 的冬天);" 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G—Berets"( 美国陆军的 特种部队戴的绿色贝雷帽);"Green card "(绿卡,发给墨西哥等国的入境临 时作工许可证);"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in the green wo od"(在 青春旺盛的时代);"keep the memory green"(永记不忘)等。
绿在五色中排行第一,象征着万物生长。绿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清丽恬静的,古人由此联想到青春韶光。因 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绿字来描写年轻貌 美的女子,如:"红男绿女";以"绿窗"指代闺阁。杜牧《阿房宫赋》里写 道,"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即指女子黑润而 稠密的头发。 周邦彦《满庭芳》:"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绿" 在这里指春天的流水。
古代,绿色是中下层官吏服饰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但同时也是跨入上层官僚社会的敲门砖。唐制:六 、七品为绿;明制:八、九品为绿。"春袍美少 年,黄绶一神仙"(岑参《送楚丘qū@①少府赴官》),锦绣前程,始于青衫绿 袍。然而仕途坎坷,官场险恶,又给其中一些人带来屈身青衫绿袍的苦恼。"座 中泣下谁 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诗人在元和十年被贬官,任九江郡司马,官列九品,著青 衫。因此借青衫绿袍来反映心中的苦闷 和抑郁,而这正是汉文化赋予绿色的特殊的象征意义。
由于绿色象征着生命、生机,因而现代汉语里绿的派生词大多与植物、农业有关。如:"绿洲"、"绿肥 "、“绿地”、“绿野”、“绿荫”、“绿油油”、“绿葱 葱”、“红花绿叶”等等。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Palmer)说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 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以上所论 皆为颜色词的基本象征意义,如果认为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仅止 于此,那就错了。 需知颜色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它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我在这里将它 们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象征意义层次和辅助象征意义层次。这两个 层次的意义可以是相近的,也可以不同,有 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以下就颜色 词的辅助象征意义层次进行论述。
仍然以"Black"(黑色)为例。"Black"(黑)既象征死亡、罪恶和灾难,同时也象征庄重、威严和尊 贵。"black suit "和"blackdress"是西方人最 崇尚的传统服装。在庄重场合,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都喜 欢身着黑色;交响乐 团的成员几乎都是黑色西服,以显示尊严和肃穆;在酒店、餐饮服务业中, 黑 色西服是高 层管理人员的着装; "Black—ball"是盛装舞会,有别于穿着随 意的"Disco"舞会。
早期被贩运到美国的黑人被蔑称为“Negro"。 随着近几十年来反种族歧视 斗争的胜利,黑人不但反对被 称为"Negro",也反对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被 称为"colored people "(有色人种)。 他们选择"Black" 来代表自己, "Black is beautiful "(黑就是美)已成为相当时髦的口号。在黑人文化里, 与他们有关的一 切事物几乎都被冠以"Black"(黑)一词。 "Black —English "(黑人英语); "Blackand Tan"(拥护 实行黑人和白人在政治 上按比例选举代表的);“B—belt"(黑人聚居带);"Black captitalism"( 黑 人 资本主义);"Black nationalism"(黑人民族主义);"Black studies" (黑人文化研究);"black te rror"(黑人拳击选手)等等。
"White"(白)在英语里通常象征希望、和平、幸福和光明,但也用作贬 义。如"white feather"(害 怕的脸色,怯懦的表现), 这源于西方的斗鸡比 赛。人们总是认为尾部有白羽毛的公鸡肯定是胆小、不善斗的公鸡,后来引申 为胆小、怯懦。类似的还有:“white flag"(白旗,投降旗)。又如 "White—handed"除了 有廉洁、 公正的意思外,还有"不劳动的,养尊处优的"等意。此外,"White—Terror "(白色恐怖);" white trash "(贬称, 穷苦白人); "white —wash"(零分惨败)等都是"white"在英语中的贬义用法 。
"Red"(红)在英语里的用法也是亦褒亦贬。"paint the townred"(指 狂欢,饮酒作乐);"red— blooded"( 英语中指健壮的,有勇气的);"red—hot miracle"([美]意料之外的结果,如赛跑得胜的 马);"a red—letter day" (过去教堂的一种习惯, 节日都用红字在日历上显示出来。今天用来泛指任何 喜庆和值得纪念的日子。)"red ribbon Bath"(法国荣誉团勋章,勋章的红绶); " red —hot"(热狗, 红肠面包);"red—cross"(圣乔治十字架, 英国 国章)等词语中的"Red"(红)都用作褒义。
在西方,"Yellow"(黄)也是爱情的象征。在纹章学里,黄色象征坚定、正义、智慧和光荣。西方艺术 里圣彼德穿黄衣。80年代在国内上映的法国影片 《神秘的黄玫瑰》讲述的是一位绰号为"黄玫瑰"的英雄的故 事。"yellow book"不能直译为"黄色书刊", 它是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报告书; "yellow pages" 是美国电话本中按行业、职业分类的部分,常用黄纸印刷;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是美国著名的黄石公园。
"Green"(绿)在西方传统文化里既象征青春勃发、生气盎然,也可以表示"嫉妒"的意思。这源于莎士 比亚剧本《奥赛罗》第三幕第三场:"O! 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 It is the green eyedmonster which doth mock, The meat is feeds on……"(啊, 主帅,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 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 "green "遂有了表"嫉妒"的引 申义。 此外, "green"还表示" 年幼无知,无经验,幼稚的"等意思。如"a green—horn"(涉世未深);"He's too green for the job" (他办这事还 嫩了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同样有基本象征意义和辅助象征意义两个层次。在象征意义的层次 性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因为象征意义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结果,而不同民族不同内 容的约定俗成虽千 差万别,但都包含有褒或贬这两种基本态度。
上一节提到中国人有轻黑忌白的传统,但是黑色在汉代曾是帝王的服色。东方朔在向汉武帝追述孝文帝之 治时,颂扬孝文帝"身衣弋绨"(弋,黑色,绨, 厚缯)。汉成帝谏臣杜永,原是长安小吏,成帝时被提拔为 光禄大夫,俸禄二千石左右。杜永自称:“擢之皂衣之吏。”(《汉书·谷永杜邺传》),故历史上有“皂 衣之吏"的记载,皂即黑色之意。现代汉语里,"黑油油的土地"用以形容土 地的肥沃;"乌黑发亮的眼睛"、 "黑里透红的皮肤"等用来赞美人的外貌。 汉语里"白"字的派生词能表达纯洁、无辜的意思。"清白"表示无罪;"洁白无瑕"、"白璧无瑕"等 表示纯洁。"变白以黑兮,倒上为下"(屈原《九 章·怀沙》),屈原在诗中用黑白不分来比喻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是非不明,善 恶莫辨。在这里,白则象征着正义、善良和光明,与英语中的白色象征意义有着 某些共性 。
一般人只知道红色是革命、进步、成功等的象征,殊不知"红"还有另一种象征意义——囚犯之色。在白 色恐怖的时代里,老百姓对"红"的心理感觉是 "危险"、"坐牢"。"戴上红帽子"意味着背上坐班房的罪 名。旧时老百姓 把汽车司机的工作叫做"戴红帽子的工作",那是指开车有轧死人的危险,而轧死人就得坐牢 。直至今日,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在公判之后,还要在其胸前所挂 的名字牌上用红笔划上个大叉,发布公告时, 在其姓名上打个大红勾。这源于 古代的司法制度。《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 杀, 赭衣而不纯。”这是说古代治理国家可以不用肉刑,而用其他方法来代替肉刑。比如墨黥,用脸上画墨来 代替脸上刺字的刑罚;死罪,就让犯人穿没有领子、 不镶边的红色衣服代替死刑。因此红色也是囚犯之色,故 罪犯也称为"赭衣"。 "扫黄打非"一词时见报端,"黄色"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引申义 是"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 。"其实,昔日象征皇权、威严的"黄"被冠以 "色情"的引申义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然后又经过一个约 定俗成的阶段才 完成的。19 世纪美国《纽约报》("New YorkPaper")为与《纽约世界》("New York Wo rld")竞争读者, 推出了取名《黄孩儿》("Yellow kid")的漫画 专栏。因该报用的是黄色的粗质纸张, 遂被对手讥讽为低级庸俗的"Yellow journalism "(黄色报刊),但这里的"yellow"(黄色)并不是指" obscence" (淫秽),"pornographic"(色情),而是低级庸俗的意思。在英语里另外有表 示色情喻义的颜 色词,那是"Blue"(蓝),如"blue films"(色情片);"blue gag"(黄色笑话)等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流传着一则笑话,当老师要求用“绿色”一词造句时,一 位外国留学生写道:“我喜欢 戴绿色的帽子。"这令老师哑然失笑。这位学生不 知道在汉语里,"绿"除了象征生机与活力外,还指"因妻子的不贞而使丈夫 受辱"的意思。这层意思大约始于唐代。当时法典以绿作为一种惩罚的标志。唐 人封演在《 闻见录》里记载:"不加杖罪,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同时唐代乐府妓院的男人头上都戴着绿纱巾以示职业 身份。于是妻室有外遇者被称作 "戴绿帽子",视同罪犯。元代官修《元典章》规定"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 头巾。"明初朱元璋对南京娼妓家男子也规定必须“头戴绿巾”(刘辰《国初事 迹》),洪武三年还下诏令 "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由此, "绿帽子"的恶名约定俗成了,并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那 些被蒙在鼓里或默许 妻子不贞的男人的代名词。那位外国留学生之所以造这样的句子是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缺 乏了解。
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既然是约定俗成,那么,这"约定"和"俗成"本身,必然连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 背景。只有对这一背景有所了解,或结合着这一 背景去了解,才能正确把握该词的象征意义所在。否则,离开 了历史文化背景 去使用或理解某一颜色词,其象征意义或者出不来,或者被误解。这一点在不同语言的yí@ ②译过程中特别敏感,特别需要注意。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伦纳 德·布隆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 说过:"外语中的任何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总是有别于本族语中一个近似的、相应的词或句子。"这个观点是 正确的。 这种不能对应或相去甚远,是引起文化含义的误解及语用意义的混淆的重要原 因。
先以红色为例。"红娘"是《西厢记》里女主角崔莺莺的侍女,她促成了莺莺和男主角张生的结合,后来 民间便称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为"红娘"。译 为英语应是"match—maker"。如果西方人对汉民族这一特殊 的传统文化信息 缺乏了解,想当然地认为"红娘"只是一位红衣女郎,因而译为"red girl" 或"the girl with red dress"之类,那就大错特错了。汉语中的"红眼病" 有表示"嫉妒"之意,不是医学意义上的眼疾 ,相当于英语中的 "green—eyed"。 "女红"是指女子做的针线活,等同于英语中的 "meedle—work";" 红颜"是指年轻貌美的女子,应译为"a young beauty "; "红榜"应译为"honourboard";"红得发紫 "是"enjoying great popularty"; "红白喜事"应译为"weddings and funerals"等等。 "绿肥红瘦" 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佳句,意指词作者酒后醉眼惺松时看绿 叶红花所得到的一个méng@③lóng@ ④的视觉印象,译成外语时若只将绿红二色直译,其语用意义显然不能表达出来。在英语中红色多是指危险、 狂 热、激进、灾难,这是与汉语里"红"作为褒义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是喜庆欢乐的象征词的情况大不相同 的。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由"红"所派生出来 的汉语词汇,译为英语时往往不能直译为"Red"。
"Black"(黑)在英汉两种语言里虽然都有贬义用法,但情况很不一样, 一般也不能对译。当代汉语里 的"黑"在中国大陆有象征反动、反革命的意思, 因而诸如"黑帮"一词应译为"reactionary gang"而不是 "black gang", 因为在英语里"black "并无"反动"的意思;"黑后台"应译为"sinister backstage b oss ", 而不是"blackbackstage boss"。"白"在当代汉语里 也象征反动、顽固落后,英译时若直译为" white"则令人费解,故宜用意译。 如"白区"应译为"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国统区)。此 外, "白"在汉语里还有纯净、徒然、无用、轻视等等含意,在英译时都与"white " 无关。如"白开水"译 为"plain boiled water "; "白搭"译为"no use"; "一穷二白"译为"poor and blank"等等。这样 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 一赘述。
在汉语古诗词里,颜色词常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经常“变色”。如通常我们 把“青”、 "苍"、 "碧" 、 "绿"四色对应地英译为"Blue"、"Grey"、 "Bluish—green"、"Green"。但在不少诗文中,根据 语境和作者的表达方 式,这几种颜色的"本色"却另有所指。如:(1 )《尚书·禹贡》"厥土青黎" 和李白 《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青",皆非蓝色或绿色,而是 "black"(黑色);(2)《诗经·秦风 ·黄乌》"彼苍者天"和杜甫《述怀》"摧 颓苍松根"中之"苍"也不是灰色,跟"Grey"是不对等的;(3 )温庭筠《瑶 瑟怨》"碧天如水夜云轻"和江淹《拟休上人诗》"日暮碧云合"中的"碧天"、 "碧云"自然 不可能是"绿天"、"绿云";(4 )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 扰,梳晓鬟也"中的"绿云"指女子美丽乌黑的头发。这种由于视觉本身的通 感变色而造成的颜色词所指意义与语用意义的不对应在汉语中相当普遍,在 其 它语言中也并不鲜见,因为"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是具有世界性的。
中国哲学讲求"虚",中国文化注重"神似",如国画追求"托物寄意", "物我两忘",多模糊曲笔, 以达到形神兼备。而西方哲学讲"实",西方文 化讲究科学精确,如西洋油画十分注重描写对象的比例准确以给人真实的感觉。 这种文化气质理所当然地会反映在颜色词中。"红糖"体现了红色在汉文化中的 重要影响。 红色既然是喜庆、成功的颜色,何况此糖有助于补血养身,因此中国人乐于称之为"红糖"。其实这种糖的颜 色更接近棕色,英语定名为"Brown sugar "就显得比较准确。再有"black tea"意为汉语中的"红茶", 其实这 种茶颜色深浓而更近于黑色。此外,"black coffee"实指不加任何东西的纯浓咖啡,而不是“黑咖啡 ";"black—sheep"不是黑羊,而是"害群之马"、 "败家子"。英国是个气候温和,一年四季温差不大的国家,四季绿草如茵。 所以在历史上英国毛纺工业很发达,以"sheep "或"wool"(羊毛)作为形象 喻体是 不鲜见的。如"There is wool so whitebut a dyer can make it black" (羊毛虽白,染之则黑。这相当 于汉语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白"在英语里与汉语的语用意义也有差距。 "white lightdistrict " 在美国英语指纽约的不夜区 , 不能译为"白灯区"; "white slaver"实指 逼良为娼的人,而不是"白奴";"white war "是指经济 战,无硝烟的战争; "in the white "意为尚未完工; "mark with a white stone"不是用白石 头做标记 ,而是"大书特书"等。
在英语中,某些颜色词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语用意义,与该词和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联系相关。如在英语 里常用"claret"或"claret—red"来代表一种 紫红色,"claret "实为英国很早以前从法国波尔多进口的一种著名红酒的名 称。又如中国人惯用的"米黄色",英语里常以"creamy"或 "butter—yellow"来表示。 因为在英国人生活中奶油是非常普通的食物,犹 如西北、中原一带的中国人常食用小米。英语里还常用一些珠宝的颜色来指代 一些具体的颜色。这是因为在中世纪,欧洲与东方的贸易迅速发展,来自阿拉伯、 波斯等地的 珍宝大量流入英国上流社会,它们的名称以及它们耀眼、迷人的色泽也随之溶入了英语相关的词语之中。如" rubby "本义为红宝石, 引申为"鲜 红色"; "supphire"本义为蓝宝石,引申为“鲜蓝色”;“amethyst "本义为 紫晶石,引申为"鲜紫色";"coral"本义为珊瑚,引申为"红色"; "beryle"本义为绿柱石, 引申为"绿色"等等。
此外,英语里也有从花名引申出颜色的词语。在语法上起着一种修辞上的夸张和联想作用, 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 如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所著《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用"Peony "(牡丹)来形容苔丝的嘴,"Her mobile peony mouth"。"Peony "在这里除了代表红色以外,还含有"丰韵" 的意思。“红 而丰韵的嘴唇"表达了作者对女主人公的赞美之情。
在跨文化交流中,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这 就要求我们真切地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 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并把握和细究颜色词语的意 义,包括许多微 妙、特定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不断促 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资料:
[1]万昌盛:《色彩的困惑——翻译札记》,《中国翻译》,1991年3月。
[2]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
[3]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社会语言学研究室编:《语言·社会·文化》。
[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现代汉英词典》
[5]商务印书馆《英华大词典》(修订第二版)。